象与骑象人:幸福的假设

| 分类 读书笔记  标签 心理学 

第一部分 人的心理是如何运作的

第一章 分裂的自我,使你产生心理冲突

  • 4种自我分裂。心灵和身体、左脑和右脑、理性和感性、控制化和自动化。最后一种最符合象与骑象人的比喻
  • 人类祖先的行为原本受原始情欲及边缘系统的冲动所主宰,一直到他们收到天神所赐予的理性时——这理性就安装在新长出的新大脑皮层上,人类才终于摆脱了本能的控制。当人的额叶皮层收到伤害时,人的性欲及攻击性行为有时会明显增强,因为额叶皮层是压抑或抑制冲动反应的要害
  • 人类理性其实非常依赖复杂的情感,因为只有当充满情绪的大脑运作顺畅时,理性才得以运转
  • 大卫·休谟曾说道:“理性,应该只是激情的奴隶,除了服从之外,没有其他可能。”
  • 单靠意志力,控制化系统很难打败自动化系统。佛陀为了打破人对肉体的沉溺,便想出静观腐尸的方法。只要眼睛瞪着看会让自动化系统反感的东西,骑象人就能改变大象以后的欲念

第二章 是什么令你幸福

  • 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只有通过我们自己对时间的诠释才能影响到我们,所以只要我们能控制自己对事件的诠释,就能控制自己的世界(没有事实,只有意见)
  • 除非你觉得悲惨,否则没有什么是悲惨的;同理,除非你知足常乐,否则没有什么事能让你快乐
  • 不幸福的3个原因
    • 情感启动。人生的三大决定——做什么工作,住什么地方,跟谁结婚,居然都受名字的发声这种如此细微事的影响
    • 负面偏好。有两种人会寻求心理治疗,第一种是需要让自己紧绷起来的人,第二种是需要让自己放松下来的人
    • 强大的基因遗传。“快乐”其实是人的个性中最受遗传影响的特质,婴儿时期反映出的个性特质,会一路维持到成人
  • 改变思维的3个方式
    • 冥想。冥想就是要改变自动化思考过程,驯服你心中的大象。一旦你解除心中的依恋,就表示你已驯服了心中的大象
    • 认知疗法。训练病人掌握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支出扭曲之处,之后找出替代方案及更正确的思考方式
    • 百忧解。抗抑郁的药物

第二部分 我们如何相处「大象的力量」

第三章 互惠

  • 群居动物学会了互惠,这是让群居运转的办法

第四章 自以为是

  • 一般人都是先选定自己的立场,再来找支持自己立场的证据
  • 邪恶的两个最大的成因是:自尊心太强及道德理想主义。理想主义之所以危险,是因为理想主义总是认为目的可以让手段合理化。如果你是为了上帝而战,那么重要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 人类是一种悬浮在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

第三部分 追求幸福的方法「驭象之道」

第五章 幸福来自何处

  • 幸福的两个原则
    • 进展原则。先为自己设定目标,每朝着目标前进一步,我们都会感觉到朝着目标前进的幸福与满足。成功来临的那一刹那,我们心里的感觉其实像走完漫长的旅程卸下沉重背包时的那种如释重负之感,而不是欣喜若狂。朝着目标前进要比达成目标要幸福
    • 适应原则。人的心理对变化特别敏感,但是对于绝对状况,心理的反应就会钝化。人的快乐平均程度是跟遗传基因有很大的关系时,就得面对一个惊人的事实:从长远来看,人生际遇如何其实并不重要,不管是好运还是坏运,我们最后都会回归自己的幸福起始点,即大脑系统默认的快乐程度。如果以上说法成立,那么累积大笔财富,拥有满园果树等,但你最多也只能如此,因为你无法改变自己“平常的自然平静状态”,你积累的财富只能让你对金钱有更高的渴望,但不会比之前更幸福。就像一只在转轮上跑个不停的仓鼠
  • 两个幸福发现
    • 基因对个人的平均幸福程度影响很大
    • 大部分的环境因素及人口统计因素对幸福影响甚微
  • 良好的婚姻是影响人生及幸福最重要且持续的因素之一。幸福早就婚姻,幸福的人比较早婚,而且比那些幸福起点较低的人婚姻更持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幸福的人在婚前约会时就比较有吸引力,结婚后也比较好相处。这种特质可以形成真实、持久、可靠的伴侣关系,而这种关系是人类一种基本需求
  • 幸福的人财富积累比较快,这跟在婚姻市场中幸福的人比较吃香的道理是一样的,因为幸福的人比较有魅力,而且幸福的人情绪反应大多比较积极,可让自己专心一意地推动项目,努力工作,投资自己的未来
  • 积极心理学提出最重要概念幸福 = 天生遗传的幸福的范围 + 生活条件 + 自己可控因素
  • 值得你改变的外在因素
    • 噪声
    • 通勤,改善通勤时间是一个值得我们努力的目标
    • 自我掌控感,提升参与度
    • 有魅力的人并不会比没魅力的人更加幸福,但是我们也意外地发现,在一个人外表有所改变后,确实会让人变得比较幸福
    • 在影响一个人幸福与否的所有外在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际关系的好坏与多寡
  • 如何寻找幸福
    • 心流
    • 慢慢品尝,多求变化
    • 掌握自身优势
  • 活动能让我们与别人建立联结,物质却会加大我们与别人之间的距离。不要浪费钱买炫耀性消费品,减少工作量,少赚点。多花时间跟家人相处,多度假
  • 大象在意的是名,快不快乐不重要,大象行事的目标总在别人的目光上,一心只求好名。就算做别的事可以让自己更幸福,大象也还是会受本能的驱使而追求名声。追求奢侈品是一种幸福陷阱,它是一条死巷,但是人们却误以为这样的行为能为自己带来幸福

第六章 爱与依恋

  • 哈洛指出,”接触性安慰”是一种基本需求,即年幼的哺乳动物想跟自己的目前有身体接触的需求
  • 约翰·鲍比主张,孩童要有爱才能正常发展;孩子需要母亲
  • 依恋理论的第一个观念是,儿童的行为受“安全”与“探索”这两个基本目标的引导。安全的环境让儿童得以生存下去;能探索和游戏的孩子,才能发展处应付未来成人生活所需的技能及智力。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哺乳动物小时候都会玩耍嬉戏的缘故;而且大脑皮层越大者,越需要玩耍(2岁之前在儿童乐园,豆没有看到我,大哭。3岁的时候知道找老师帮忙)
  • 如果儿童长期与依恋对象分开,很快就变得被动绝望。他们很可能一辈子都会因此痛苦不安,他们很可能变成冷漠孤独的人,或是无可救药的黏人精。如果你希望你的小孩健康成长、独立自主,那么你应该去拥抱、去搂、去哄、去爱他们。只要给他们一个安全堡垒,他们就能靠自己的力量去探索、征服这个世界
  • 当两个人发生肌肤之亲,催产素充满大脑时,就会发挥抚慰和镇定的效果,并强化两个人之间的联结
  • 一个像跟某个女子一起,守护她的忠贞,努力抚养两个小孩的男人,与那些父性较差的竞争者相比,更能养育出聪明的小孩。使得代代之间更有共同点
  • 19世纪末,社会学奠基大师涂尔干完成了一项奇迹。他从欧洲各地搜集资料,研究影响自杀率的因素。所有证据都显示,社会规范、联系与义务越少的人,越可能自杀
  • 100多年来的研究证实了涂尔干的判断。如果你想预测一个人有多幸福,或是可以活多久(在不得询问其基因或个性的条件下),你应该了解其人际关系。拥有强大社会人际关系可以强化个人免疫系统,延长寿命
  • 塞涅卡说得对:“一个只关心自己,凡事都问是否合乎自己利益者,是不可能活得快乐的。”

第七章 心理的成长

  • 人只有遭遇逆境,碰到挫败,甚至身心受创,才能把个人的力量、潜力整个发挥出来
  • 挫折的益处
    • 一旦你能挺身面对人生的挑战,便可激发自己原本潜藏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会改变我们原本对自我秉持的观念
    • 逆境不仅仅让我们知道谁是酒肉朋友,谁是可以患难与共的好友,还会强化人际关系。人们痛失所爱的后续效应是,能体谅别人,容忍别人
    • 创伤会改变人生的优先顺序及对当下对他人的看法
  • 逆境之所以是人类追求完善人生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是因为逆境迫使我们停下脚步,让我们有机会注意到其他歧路,思考我们真正想要讨论的人生终点
  • 心理健康快乐的人,其不同层次间的人生目标较为一致
  • 乐观的人比悲观的人更能从逆境胜出。乐观的人就像是赢了“皮质乐透将”的人,他们有比较长的幸福持久度,他们习惯展望人生的光明面,也很容易就能发现凡事皆有光明的一面
  • 逆境后能否成长,关键不在于乐观的心态本身,而在于乐观的人很容易便能找出事件的意义。如果你能找出一套方法来诠释逆境对你个人的意义,并从中汲取积极的心态,你就能从中获益
  • 宗教信仰与宗教仪式能帮助我们成长,宗教信仰与宗教仪式不仅直接让我们找到事件的意义,也同样能强化我们的社会支持
  • 如果年轻人在十七八岁到二十岁出头时碰到逆境的洗礼,且最后完全克服逆境的磨难,重新站起来,那么他便能从逆境中获得最大的益处。人们第一次碰到逆境的时间点很重要,一般人到28岁左右就开始定型
  • 事件本身并没有意义,其意义来自当事人与他人、团体及经验本身的互动。很少有“因为X 所以造成 Y” 这种简单明了的规则,没有人又办法提出一套理想的人生历程
  • 人生最重要的道理,是无法直接用”教“就学得会的。智慧不是别人给的,一定得靠自己发现,走过无人的荒野,无人可依靠,无人能卸除我们的责任,只有自己的智慧才是最后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唯一观点
  • 父母的最佳应对之道,就是给孩子丰富的生活体验,让孩子可以在不同的生活领域得到默会知识。父母可以在生活中实践智慧人生,鼓励孩子思考不同的情境,了解别人的观点,在面对人生挑战时,找到生活的平衡点

第八章 道德的成长

  • 康德与边沁两派之间的论战一直延续到现在。康德的后继者(被称为”义务论者“)详细地阐述责任及义务的定义,他们认为,有道德的人必须遵守道德规范,即使该行为导致不好的结果(例如,我们绝对不可以杀害无辜,即便这么做可以拯救100条人命,我们也必须遵守这个规范)。边沁的后继者(被称为”结果论者“)则明确制定出可达到最大利益的规则及政策,即便改行为有时会违背其他道德原则(如果杀一个无辜的人可以拯救100条人命,那就做吧,除非该行为会立下一个坏榜样,从而导致其他问题,那就另当别论)
  • 我自认为是个相当理性的人,辛格的说法对我也很有说服力,容我用自己的话把这首歌再唱一次,我看到正确的道路,也知道该走这条路,但我却走错路,直到内心感觉涌现,推了我一把,才让我走上正途
  • 给与配偶及亲友较多帮助与支持的老人,会比没有这么做的老人活得更久。不过接受别人帮助的老人,并不会因接受的帮助越多就活得越久
  • 在工业革命之前,美国人非常推崇”生产者“的美德。所谓”生产者“是指工作勤奋,自我克制,原为未来牺牲,肯为大众利益而牺牲自我的福祉之人。然而到了20世纪,一种以个人偏好及自我实现为中心思想的价值观。于是原本充满道德意味的用词”品德“不再受众人青睐,反而由不具有道德意涵的用词“个性”所取代

第四部分 追寻人生的意义「驭象而奔」

第九章 灵性的觉醒

  • 自古以来,恶心即为人类筛选食物的重要本能。从人类进食的防卫机制演变成人体的全方位保全系统,其实有其脉络可寻
  • 理查德·史威德研究发现,人类的道德观念分为三大领域:自主权的道德规范、群体的道德规范,以及神性的道德规范。人们宜居自主权的道德规范来思考与行动,目的在保护个人免受伤害,追求个人最大自主权,以利个人目标的达成。人们遵从群体的道德规范,目的则在于保护团体、家族、公司或国家的完整性,所以其重视服从、忠诚于英明领导等美德。人们遵守神性的道德规范,则是为了保护个人不致堕落,让神性存在于所有人心中。作者曾对巴西与美国两地人民的道德判断做过专题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高、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人在摊到道德议题时,非常重视自主权的道德规范。然而巴西人及美、巴两地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民众,却比较重视群体的道德规范以及神性的道德规范
  • 自我是人类追求精神提升的一大障碍
    • 日常琐事不断,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模式,让我们困于物质的世俗世界中动弹不得,因而无法感受到神性
    • 精神层面的改变本质上就是自我改变,从某个角度而言,就是杀了它,但“自我”一定会全力反对
    • 追求精神层面的提升与成长是一条漫漫长路,需花很多年的时间不断沉思冥想、祈祷、自制

第十章 人生的意义

  • 古代的哲学家通常也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但是现代哲学却一味地钻研逻辑学及理性
  • 对人而言,爱与工作就像阳光及水对植那般重要。正如诗人纪伯伦所言:“工作是爱的具体展现”
  • “全心投入”可谓另一种“工作是爱的具体展现”的说法。他们对全心投入的叙述,简直跟浪漫小说用语如出一辙
  • 当一切连贯起来,所有事情都联结一致时,这可能是你人生最重要的一刻。就像前面所提到中途才进戏院看电影的人,后来终于了解到前半小时没看到的情节一样,你的人生会在突然之间变得更有意义。为不同层次找出彼此的一致性,感觉很像被启蒙一般,也是我们在回答“人生本生目的为何”这个问题时的一大关键
  • 人需要爱与工作、全心投入,人也像蜂群一样,能从群体之中感受到超越自我的意义感。只有这样,才能拥有有意义的人生

最后的话 幸福自现:平衡为美

  • 文化心理学有一句名言:每种文化都会在人类生存的某些层面发展出其特长之处,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文化能兼顾所有人类生存的层面
  • 人生不单单是选定目的地,然后就一直走过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