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

| 分类 读书笔记  标签 哲学 

上篇:理性的崛起

第一章 哲学好讨厌

虽然信神马上就解决了为什么要活着的问题,但是苏格拉底依然不停追问,这就是诚实面对自己吧,并且对别人的答案保持怀疑,人是不是都要这样活着了?

  • 陪审团英文大约是临时裁决委员会。苏格拉底的人民陪审团500人,360票通过,被判死刑。常备现代人当做“民主暴政”的例子

第二章 少年国王

  • 秦帝国和马其顿很像,差不多处于一个历史时期,都位于中心文明(希腊文明/中华文明)西北角,都是多山地形,土地贫瘠,初期经济和文化都比较落后。但是军事很发达
  • 王国维:可爱着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可爱不可信的哲学,是指叔本华、尼采这类反理性主义者的人本主义哲学;而可信不可爱的哲学,大概是指孔德、穆勒这类实证主义者的唯科学论哲学。当然,王国维的分类和评价,也只是一己之见)
  • 亚历山大大帝是个可爱的皇帝,没有进行文化统一,所以他死后,亚历山大帝国马上分裂了。罗马政策的后果直接导致了后来的欧洲再也没能形成像中国那样统一的大国,而是分裂成多个国家

第三章 使徒行传

  • 罗马帝国在文化宗教上奉行的是宽容政策,建了及其宏伟的“万神殿”,把各个蛮族的神灵都供奉到里面。犹太教和基督教并不是同一个宗教,首先是在犹太人中产生了犹太教,而基督教是从犹太教中发展来的。基督教相信《新约》。《旧约》和《新约》的区别大致在于
  • 保罗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向犹太人以外的民族传递基督教。因为保罗的传播,才使得基督教后来成为世界性的大教。他的武器就是哲学
  • 历史上有一个规律,在斗争中,哲学总站在弱者的一方。这是因为哲学将思辨,讲道理,而只有弱者才会去讲理。强者不需要讲理
  • 《圣经》说上帝是全知、全能和全善的,那为什么会允许人间存在这么多丑恶和痛苦?奥古斯丁的解释是,关键在于自由。上帝给了亚当和夏娃和人类自由意志,所以也必须让人类有作恶的可能。上帝不是全善的吗?“上帝允许人类拥有自由”的理论,推论却和教义产生了矛盾

第四章 上帝之城

  • 必须用暴力解决的问题都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当强者对弱者使用暴力的时候,正说明强者没有别的招数可用了
  • 君士坦丁对基督教越来越青睐。基督教禁止塑造偶像,君士坦丁就下令把国内所有钱币上雕像符号都抹去。基督教慢慢变成了罗马帝国的国教,君士坦丁之后的罗马皇帝下令独尊基督教,禁止其他宗教的集会,并毁掉他们的殿堂

第五章 异教徒

  • 哲学并不讨基督教的好。对于一个把幸福寄托在来生的宗教来说,用来探索现实的哲学完全是无用的知识。罗马时代的基督教神父说:“讨论地球的性质与位置,并谁能帮助我们实现对于来世所怀的希望。”亚历山大图书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被基督徒不断破坏,公元415年被烧掉大量书籍。还好阿拉伯人并不像后来的基督徒十字军那样,对异教徒进行血腥屠戮,二是对占领区的基督徒非常宽带。唯一的歧视是,伊斯兰可以不交税,基督徒要交税

第六章 神们自己

  • 公园476年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任皇帝被赶下台,但是基督教势力越来越大。基督徒们又开始讨论神学问题,神学家们开始意识到哲学的重要性,开始用各种办法从东方获取希腊文献。在欧洲玄奇了一段研究哲学的高潮,此时的哲学称为经院哲学
  • 阿奎纳提出了五个方法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大致概括为:世上万物都要有一个事物作为它的原因。那么必然存在一个最初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上帝
  • 在无聊的经院哲学时期,出现了一个对后来的科学发展极为重要的理论。这个教士因为出现在一个叫做奥卡姆的地方,后来被称为“奥卡姆剃刀”

第七章 群魔

  • 1208年一支由数国士兵组成的军队堂而皇之地跨国了法国边境,他们磨刀霍霍,即将对法国平民展开烧杀和劫掠。沿途法国军队非但没有阻止他们,反而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因为教皇特使在法国伯爵府中被杀。为什么中西方有这么大的差异,作者认为中国人对宗教多有实用主义倾向
  • 中世纪每一个人都可能告发你是异端分子,只要有人告发,裁判所就可以逮捕人。是个人人噤若寒蝉的年代

第八章 异端的权利

  • 当时的罗马教会和教民的关系,就好像是世俗政府和百姓的关系一样:基督徒如果想获得上帝的祝福必须通过教会,其过程就像在政府部门办手续一样。但是马丁·路德在阅读《圣经》中的保罗书信时,发现保罗所持的观点是“因信称义”的观点。书籍变成了非贵重品,教会再也难不住普通人阅读《圣经》。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是马丁·路德改变了历史,而是古腾保成就了马丁·路德
  • 12世纪,能收集到24本书就能称得上图书馆。一部弥撒书的价值比得上一座葡萄园。到了13世纪,纤维纸张替代了羊皮纸,书籍的成本降了下来。所以之前教会垄断了对权威的解释
  • 天主教、新教、东正教,这就是今天基督教追溯要的三大教派,新教的诞生全仰仗路德的努力。
  • 俗话说“牛打江山马坐殿”。革命的理论者和掌权者常常不是同一个人。就像卢梭成就了罗伯斯庇尔,路德成就的是加尔文。不过加尔文却不容异己

第九章 奇怪的论调

  • 抹杀易异己言论、杀人、烧书,中世纪的欧洲阻碍了科学、哲学和艺术(奇怪的是现在的人却觉得西方人有宗教信仰很好)
  • 当邻居 damage 默念“人的命天注定”的时候,她信奉的是宿命论和决定论。当朋友在酒桌上劝你“赚钱有什么用,钱再多早晚也是一个死”的时候,他讲的是虚无主义;当人生感悟型的散文告诫你“当下最重要,活出你自己”的时候。它其实就是萨特的代言人。哲学上有那么多学派,凡是和普通人有关系的观点,我们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通俗版、谏言版、人生感悟版、心有戚戚版

第十章 童年的终结

  • 商人善于谋划思考,因此孕有思辨精神。同时,商业城市人口流动大,所以对外来和新兴的文化更加包容。而不像农业社会那样,强调的是社会稳定,强调的是循规蹈矩
  • 荷兰在近代欧洲第一个取消了独裁者,完全采用议会投票的方式处理政务
  • 笛卡尔比怀疑先哲著作还更要彻底,要彻底怀疑这个世界:我眼前的这个世界是不是都是假?我见到的一切会不会都是幻觉?他想,不管我再怎么怀疑,“我怀疑”这件事是确定的,它肯定存在吧?那么只要有了怀疑的念头,就说明“我”肯定是存在的。这就是“我思故我在”的意思。“我思”和“我在”不是因果关系,二是推理演绎的关系。即:从前者为真可以推导出后者为真
  • 或许《庄子》真的包含了深刻的道理,但是它像其他的中国哲学著作那样,说道理的时候以比喻为主,都是点到为止,不细说,不深究,不推理,不演绎,更不会自我怀疑

第十一章 理性主义

  • 自然界里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几何图形都没有。但是几何规律又无处不在。这意味着,欧式几何囊括了复杂的超自然现象,本身又是超自然现象的。因此,笛卡尔时代的知识分子,大都觉得欧式几何有一种神秘性、超然性
  • 笛卡尔发明了解析几何,相当于把几何问题代数化。同时意识到,欧式几何的系统可以应用到哲学研究上

第十二章 形而上学

  • 我们在学校里形而上学的解释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式看待问题。我们现在所说的“形而上学”,可以简单地理解成是用理性思维去研究那些能统一世间一切问题的“大道理”
  •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在哲学里又称作“本体论”。“哪些知识是真实可信”的问题,在这学历又称作“认知论”

第十三章 二元论

  • 笛卡尔只知道自己的意识存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存在不存在。这个结论暗含了一个前提,那就是:他把我们讨论的世界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我们自己的心灵,一个是心灵之外的部分。这种观点就叫做“二元论”。心灵一个元,外界一个元,一共二元,互相独立平等。不过后来哲学家反对二元论,精神世界怎么才能真是反应客观世界没有满意答案
  • 二元论对我们的帮助
    • 把精神想象独立于外部世界时,感官的痛苦被归为一些非常简单的精神刺激。当你集中精神专门应对它们的时候,就容易感到麻木且更能忍受
    • 我们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是无敌的,而一切体验归根到底都是精神体验。“他强由他强,清风抚山冈”,这是九阳神功
  • 其中反对二元论的学派就是唯物主义,说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我们的大脑不过是生理活动的结果,精神是从物质中产生的。相应的也有唯心主义的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的,外面的世界不过是我自己心灵的产物
  • 只要不是即将死亡,忍受感官上的痛苦总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回报
  • 对人伤害最大的其实不是一时的痛苦,而是对未来的恐惧。我们怕穷,并不是我们忍受粗糙的吃穿,而是因为不愿意整日生活在对贫穷的恐惧和屈辱中。我们不愿意忍受的是那种担惊受怕的状态。所以,面对痛苦的时候,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感受局限在此时一瞬,而不要顾及那些未到的痛苦。不过对于我们关心的人,我们很难做到不关心

第十四章 唯我论

  • 假设我们停留在“我在”的阶段,我们只能认为我自己存在,外界的一切存在不存在我不知道,这就叫“唯我论”
  • 目的论就是认为世间万物是因为某种目的而存在的。比如“世界上有苹果是为了给人吃”。这种观念经常被宗教使用
  • 《倾城之恋》能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正说明了唯我论和目的论能赋予人生一种特殊的美,能给予我们一个理解人生的全新视角
  • 笛卡尔不光勇敢还很有风度,据说有个人因为争强女人要和笛卡尔决斗,他直说了一句话,就消除了那情敌的敌意。“你的生命不应该献给我,应该献给那位夫人。”

第十五章 寒冬夜行人

  • 斯宾诺莎彻底放弃遗产,一生清贫。曾经有位富商要把全部遗产都送给他,斯宾诺莎说服他把钱财送给另一个人。普鲁士邀请他去普鲁士大学讲学,待遇优厚,只要别触犯宗教信条,但是还是拒绝了,他不知道怎样才能不触犯宗教信条。法国路易十四还暗示他,只要下一本书献给路易十四,就可以得到一笔丰厚的养老金,斯宾诺莎回答说,“我只将著作献给真理”。
  • 斯宾诺莎最有影响的著作叫《伦理学》,在他去世后才发表。这本书的全称是《按几何顺序证明的伦理学》。假设有一个东西绝对存在,不能依赖别的物体,这种东西叫做“实体”。如果上帝不是实体,又无所不能,上帝不就可以改变实体了吗?所以上帝是实体,不过不是某个宗教的上帝,是人格化的。世间万物皆为上帝,我们也为上帝的一部分。无论外人如何对我,我都应该坦然接受实体是善的,作为实体的一部分,即便单独是邪恶的,它本身也是为了善的目的而存在,我们都应该坦然接受
  • 这种万物合一的观点在中国很常见,比如庄子讲“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 哲学史上有个不难理解现象,生活越是困苦的哲学家,他的学说就越关注个人幸福。反之,生活富足的哲学家,学说更容易脱离现实。斯诺宾莎就是典型的前者

第十六章 双星

  • 培根强调要重视事实,而在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科学知识,就要靠归纳法。今天所有的成就都是归纳法和演绎推理的结果
  • 演绎推理不能给我们带来任何新的知识。归纳法永远都只能立足于有限事实之上,而不可能把所有现实都实现一遍
  • 笛卡尔、斯宾诺莎代表的数学家派,被称为“理性主义”。洛克代表的科学家们被称为“经验主义”。理性主义者塔高耸入云,每搭建一次,都似乎马上可以触摸到天堂。但是这座塔的根基是几根破木头,经验主义者随便踹上几脚,塔就塌了。经验主义的塔盖的极为结实,但是由于能力有限,只能零零散散地在各地建造一些矮塔

第十七章 名利场

  •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分歧,可以上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个重视心灵理性,一个重视现实经验
  • 洛克说,理性主义者所谓的一些先于经验的公社啊,理念啊,和动物的本能没有区别。莱布尼茨针锋相对地反驳:你知道人跟禽兽有什么区别吗?区别就是禽兽做事只凭经验,人却能根据经验总结出必然规律。禽兽不知道思考,总以为过去发生的事,在以后相似的场合下还会发生。所以人可以利用禽兽的习性,去设计陷阱捕捉禽兽。你们这帮经验主义者,只强调经验,不承认必然规律,那你们的联想能力不就跟禽兽一样了吗?
  • 理性主义者所有的结论都建立在不一定靠谱的公社上。只要公社、推理过程中有一点不可靠的东西,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第十八章 巨匠与杰作

  • 牛顿在哲学上倾向于经验主义,他有一句名言“我不发明假说”

第十九章 机械论

  • 用物理学来解释包括人类意识在内的整个世界,这种观点就叫做“机械论”。机械论就是除掉了辩证法之后的唯物主义
  • 机械论者不相信这世上有什么高与客观世界的理性。他们认为精神是由物质决定的,精神世界也要符合物理定理。机械论寄托了一个理科生对世界最美好的幻想

第二十章 决定论

  • 如果人的意识是完全由物质决定的,那肯定也得服从严格的物理定理。那么,整个世界该如何发展,该走向何处,都是由自然定理决定好了的。就像人们根据力学可以预测星辰位置一样,人们也可以根据自然规律来预测未来所有事件。一个支持决定论的证据是,在20世纪之前,人们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随机数。可怕之处在于,一旦我们接受了最严格的决定论,那就意味着人类没有了自由意志
  • 决定论和宿命论和像,用宿命论来安慰自己,是中国人的老传统了

第二十一章 暴风雨

  • 休谟认为,我们所谓的“我”,不过是一堆经验片段的集合而已,并没有一个独立于经验的,实在的“我”存在
  • 休谟想有什么知识是切实可信的呢?所以因果规律都不信
    • 第一种是不依赖于经验的知识,比如几何学
    • 可靠的知识是我们自己感受的经验,摸到什么,看到什么,这些都是可信的

第二十二章 哲学怪兽

  • 休谟有一句名言,说你怎么知道明天的太阳会照样升起。对休谟不屑一顾的人,会把这句话当做休谟白日做梦的笑话。而对于被休谟说服了的人,这句话代表的是休谟结论的可怕结果

第二十三章 谎言的衰落

  • 直到今天,英国有“皇家空军”“皇家海军”,只有陆军没有皇家的称号,就是因为英国皇室一直都不爽克伦威尔的叛乱,记仇
  • 教权和王权之间有着尖锐的矛盾。在对抗中,教会唯一的武器是信仰,一旦这信仰被哲学、科学和民主思想慢慢消磨掉,教会的权利也就立刻猥琐,说话再也不好使了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嚣

  • 康德住在当时德国最东边的一个小镇上,已经偏远到不属于德国而属于俄罗斯了。他一生只短暂离开过家乡的小镇一两次,最远只到100公里以外的地方。几乎一辈子都蜗居在自己家里,而且终身未婚
  • 康德的哲学世界里,所有的知识(也就是来自物自体的知识)都要经过人类心灵的加工,才能被人类认识。在他的哲学世界里,不是心灵去感受经验,而是心灵加工经验,心灵产生了经验。人类看到的知识表象的世界,但是由于每个人对真是世界的表象方式都是相同的,所以人类看到的同一个东西的感受还是一样的

第二十五章 王者之风

  • 康德的作息时间严格得出了名,但据说有一件事曾经让他主动打乱了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读卢梭的《爱弥儿》
  • 黑格尔认为,矛盾是世界的本质。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自发的、抑制不住的。之前的哲学家错就错在认为人的理性世界和客观世界是对立的、矛盾的两个事物。矛盾的东西士统一的,人的理性和客观世界虽然是矛盾的,但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可以通过不断地辩证统一,最终成为一个合题
  • 因为重视历史过程,黑格尔是第一个重视研究哲学史的人。今天人们学习西方哲学的时候,公认最好的办法是先读一本《西方哲学史》才有资格谈别的
  • 黑格尔的历史观后来被马克思批判性地集成,变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也认为,历史的进程是有方向的,不可逆转、不可阻止的,但是可以预测的
  • 追求个人幸福的最高境界,不是纵欲,二是内心的平静

下篇:理性的陨落

第一章 傲慢与偏见

  • 叔本华崇拜康德鄙视黑格尔,30岁的时候出版了《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

第二章 悲观主义

  • 叔本华认为万物的物自体是统一的,只有一个,叫做“生命意志”。简单地说,是一股永不停歇的力量。这股力量驱使着万物去运动,去发展。比如人和动物的食欲性欲,比如植物破土而出的欲望
  • 叔本华看来,理性和意志比,理性处于劣势,因为理性是短暂的,软弱的。人类只能在短暂的时间里保持理性。理性不是没用的,只是实现意志的工具而已
  • 康德认为,这个世界的基础是井井有条的理性。叔本华那里,这个世界的基础是无法控制的生命意志
  • 叔本华认为,欲望是痛苦之源。因为满足不了欲望,人会痛苦。满足了欲望,人又会产生新的、更高的欲望,还是会痛苦。所以快乐是短暂的,痛苦才是永恒的。人生好像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不停摆动的钟摆。这就像王尔德说的:“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

第四章 理性的危机

  • 叔本华最大的价值观不在于悲观主义的世界观,而在于他暗示了一个巨大的危机,理性没落的危机
  • 叔本华,一般人以为他是一个悲天悯人的慈祥老头。不!生活中他暴躁刻薄。尼采,一般人以为他是一个放荡不羁的狂人-不,生活中他是一个温和的智者

第五章 钢铁之躯

  • 尼采继承了叔本华的形而上学,叔本华说生命是“生命意志”,尼采给改造成了“权力意志”。“权力意志”是指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富创造力的欲望
  • 传统欧洲人相信基督教的普世精神和卢梭的人文主义,两者强调的都是对弱者的关怀,强调人人平等。尼采不同意,他认为,同情弱者没错,但弱者不能以此为理由,去要挟、榨取强者,去拖强者后腿
  • 尼采把道德分成了两种,简而言之,尼采推崇的是一种精英主义
    • 第一种是属于弱者的道德,叫做奴隶道德(又叫“畜群道德”)。表面内容是同情、仁慈、谦卑、平等。本质上,是弱者为了掩盖自己对强者的恐惧、嫉妒和自私,借助奴隶道德去限制强者
    • 第二种是强者的道德,叫做贵族道德。这种道德鼓励人们积极进取,特立独行,崇尚强大,笔试软弱,追求创新,拒绝平庸,它代表了生命积极的一面

第六章 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

  • 克尔凯郭的思想揭示了一对矛盾:形而上学和自由意志的矛盾。如果存在一个能知道一切,包括指导个人行为的终极真理,那不就意味着个人的自由都被束缚了吗?

第七章 科学新发现:理性的反击

  • 物理学有重要的发现,能量守恒和质量守恒定律。这两大定律进一步扩大了物理学的影响力,再次让人们发现,人体和其他无机物在物理上没有什么区别。第二个是进化论的发现,第三个是心理学的发展

第八章 人猿星球

  • “博物学”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学科。那个年代,人们对科学热情高涨,对自然科学也有巨大的兴趣。再加上地理大发现带来了大量新奇的事物,因此“博物学”非常热门
  • 达尔文的理论在后世几百年中不断被人们攻击、讨论。越讨论,正确的证据就越多
    • 生物的基因信息可以遗传给下一代
    • 遗传的时候,基因发生不可控的随机变异
    • 整个生物种群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每一代新生物的数量却大于自然资源能供养的数量,因此每一代新生物中的大部分都会死掉
    • 生物后天的变化在大部分情况下不能改变基因
  • 错误的解读
    • 进化论是生物“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进化论的意思仅仅是,适合环境的基因被保留下来
    •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书里画了一张图,树根是原始生物,越往上树分叉越多,生物越复杂。目前生物学家更喜欢的画法是所有的生物画成一个圆形,越靠圆心的生物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越早
  • 今天的猿类为什么不会再变成人了?这个问题的错误之处在于把进化的过程想象成是一课大树,根部的生物都要想办法向顶部生长,如果换成圆形就不会有这个误解了。猴子即便再进化,也不一定会朝着人类的方向进化。到底进化成什么样子,取决于它们收到了什么样的生存压力
  • 为什么动物不会进化出机关枪?但是进化出了眼睛?单一的机关枪零件不会对生物的延续有什么益处,所以即便突变出单个的机关枪零件,也显不出生存优势。眼睛每一个微小的局部在进化中都有一定的作用,不会存在没有任何作用的进化

第九章 科学倒打一耙

  • 相对论的发现正好证明了休谟怀疑论的正确
  • 量子力学说的是什么呢?量子级别的世界里,没有决定论,也没有决定的因果论

寻欢作乐

  • 罗素活了98岁,出生的时候是中国同治十一年,去世的时候1970年。罗素不是因为的他的哲学成就而出名,而是因为他一系列非哲学的,亲民的著作和社会活动所致。他的名言是:“三种单纯又及其强烈的激情支配者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 罗素不仅结婚离婚次数多,而且情史即为复杂

第十一章 快乐王子

  • 逻辑实证主义贡献最大的不是罗素,而是他的学生维特根斯坦。高帅富,拥有一项改进螺旋桨的专利,打过仗,当过药剂师,能雕刻出精美的胸像。很多人觉得他难以相处,但是他和凯恩斯成了好朋友
  • 维特根斯坦的父亲去世,他继承了大笔的遗产。然而他马上捐出去了,有个段子说,你为什么把钱给自己的家人,不给穷人啊。他说金钱让人堕落,他的亲人已经够堕落了,所以在堕落点没关系

第十二章 逻辑实证主义

  • 逻辑实证主义要做一项伟大的工程,要用严谨的逻辑符号代替之前的哲学观点,用逻辑的方法分析前人的一切命题。维特根斯坦写了一本《逻辑哲学论》,完成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工作,但是后来发现用逻辑去分析语言的想法太天真。这可能说明,逻辑根本无法担负从总体上解释世界、指导生活的任务

第十三章 实用主义

  • 实用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基本上是同一个时期的学说。遇到了和逻辑实证主义一样的问题:科学在飞速发展,然而哲学却一直在原地打转。实用主义在美国很受欢迎,实用主义哲学家大多是美国人,实用主义正好契合了美国人的务实精神——这是好听的说法,难听的说法是美国人世俗功利
  • 实用主义和“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一样

第十四章 终结形而上学

  • 理论上拯救科学、又终结形而上学的家伙就是波普尔。在休谟看来归纳法不可靠,证伪主义的回答是,没错,用归纳法总结出的科学理论是不可靠的,我们的应对办法是:在它被证明不可靠之前,凑合着用
  • 形而上学统治的科学观下,人们认为存在着一个绝对真理,我们在形而上学的指导下,可以带着科学大踏步地朝着这个真理前进。证伪主义的科学观是,人类提出的各种科学理论有点像基因突变,科学家们发散思维,想出各种充满想象力的假说。证伪就如同自然环境对基因的筛选,经不住证伪的假说都被淘汰,留下的都是经得住检验的,也就是暂时正确的科学理论
  • 有一种社会观念,认为历史的发展轨迹是必然的,这种观念叫做“历史主义”黑格尔和马克思都持这样的观点。波普尔因此主张应当建立“开发社会”,要求执政者能够广泛接受意见,赋予大众质疑政策的权利。证伪主义的政治观,最关心的不是谁制定的政策,而是无论谁制定的政策,都不能成为绝对真理。无论是美国总统还是全世界人民投票的结果,都要给别人流出修改、推翻它的机会
  • 可以随时“纠错”而不是“多数说了算”,这才是现代民主制度的核心精神
  • 因为影响历史的因素太多,不可重复实验,因此波普尔认为,科学只能研究局部的社会问题,如某条法律好不好用,某个政策价值如何。因为只有局部问题才可以反复验证。而那些执掌全局的宏观理论,都是不符合科学精神的

第十五章 实用主义的科学

  • 假设有一个时空机,把相对论带到了牛顿时代,牛顿时代的科学家见到了更准确的相对论,会怎样?如果实验能检测到其中区别,肯定不会怀疑牛顿(就好像非欧几里得的发明一样)。实际上科学家不仅喜欢找理由,而且无时无刻不在找理由。如果检测不到其中的区别,那么根据“奥卡姆剃刀”,也会选择牛顿。那相对论为什么会替代牛顿力学?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随着反对旧理论、支持新理论的证据越来越多,相信旧理论的科学家不断给那些证据找理由,直到所有找出的理由堆积在一起比新理论还复杂、还难以让人接受的时候,科学理论就被改写了,这就是实用主义(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是实用牛顿力学,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足够的准确而且足够简单)
  • 作者认为:科学就是建立在经验主义的基础上的、以实用主义为原则筛选出来的、可以被证伪的理论。说白了就是在一堆科学中,挑出一个能够解释的已有的实验和观测数据,表述尽量简单,而且还可以被证伪的理论

第十六章 科学是什么

  • 判断中西医哪个比较好,检验办法是“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双盲实验排除的是“巴纳姆效应”的干扰。这是一个心理学效应,说的是人们倾向于相信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模糊的性格预测
  • 为了一个独立出现的异常数据,我们应该推翻一个被验证了成千上万次的成熟理论,而用一个更复杂的全心理论吗?

第十七章 永恒的终结

  • 我们大半实在焦虑、恐惧、悲观、绝望的时候才需要追问“人生的意义”,来驱散这些负面的情绪。按照实用主义的观点,只要我们能找到一个人生意义,一经相信它,就可以消灭上述负面情绪,那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意义了
  • 形而上学走不通,形而上学的问题都没有答案。理性不可能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有没有终极真理”等大问题,硬要回答一定是独断轮的,或者在推论上有错误
  • 终极问题没有答案,所以世界上才有艺术

第十八章 存在于虚无

  • 萨特那个时代文化语境里的知识分子,指的是对社会、政治、文化、艺术的现状保持关心,并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的学者。他的影响很大,不过对哲学的贡献有限
  • 人性在资本主义社会规则下的异化——要么不遵守社会规则,成为社会嘲笑的loser;要么必须扭曲自己,去符合社会的价值观,最后发现自己都没有“存在”。按照萨特的价值观,存在是先于一切的本质,自己都不存在了,那有再多的财富,又有什么用呢?
  • 萨特提醒我们,既然有选择的自由,就要承担选择的责任啊。而且萨特还强调,不能逃避选择,哪怕是什么都不选,你也是在选择,也要承担责任。因此自由多了并不是好事,反倒因为责任的增多给人增加负担。这是现代社会精神危机的一个根源,也是很多人宁愿选择盲从偶像、盲从权威的心理动机之一

第十九章 西西弗的神话

  • 加缪和萨特的境遇有一些相似的地方,都是法国人,都得了诺贝尔奖。他有名的观点是,世界是荒谬的。过去的形而上学家们,在相信自己发现了真理后,都认为人生是有目的的。比如宗教信徒认为,在教义的指导下生活就是人生的目的;叔本华认为,对抗生命意志是人生目的;尼采认为,努力当超人是人生目的;黑格尔认为整个历史都是有目的的,个人的人生目的是去努力实现历史的目的。但是所有的理性思维,都需要目的。但是哲学的结论告诉我们:人生其实没有目的。真正的人生,故事忽然开始,忽然结束,不一定有矛盾冲突,也未必有高潮和结局
  • 当人们亲历亲朋好友的死亡时,尤其是年轻人意外死亡的时候,人们会想:这就是人的一生吗?说结束就结束了,好像什么都没做,什么目的都没实现,就突然没了?其实反省者本能地要给死者没有目的的人生找一个目的,找一个总结。如果反省者一时找不到这个目的,那么就会对世界、对人生产生荒谬感
  • 哄骗自己的借口,就是人生的意义

第二十章 人生的意义

  • 人生的意义,是一个信仰问题,一个选择题
  • 最有效的办法,可能是逼迫自己面对死亡

感受

一直觉得人生有一个意义,这大概是学校或者家长给我们的,直到长大之后,刚工作的时候有一个前辈说,哎,这样子有什么意义。之前还真没有离我很近的人说过这句话,我想反驳却力不从心。直到现在,慢慢成长,才觉得他说的挺有道理。理性思考和哲学等,都是人类在进化中脑容量变大的副产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怎么会每个人都有意义了?所以没有事实,只有观点,我们要做的就是为每件平凡的小事赋予意义,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这样才能活得开心。在碰到人生困难的时候,不管是叔本华也好、尼采也好,拿他们的哲学来安慰自己,够了。我的意义是什么了?探索世界、超越自己。很多其他的问题,有相对明显的答案,但是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就是没有明显的答案,但是这么多哲学家,只是相信自己的答案,并践行,就可以过好自己的一生了。我们需要答案吗?不需要,需要的是相信和行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