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缺什么,日本缺什么笔记

| 分类 读书笔记  标签 文化 

这是中国缺什么,日本缺什么的笔记,不过只有中国的部分。

1. 优质的服务

首都机场的“中国脸”

  • 中国礼仪小姐用牙齿咬着一根横置的筷子,努力练习“微笑”的画面。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说,置身服务业,“笑客迎宾”是非常自然的表现。中国人为什么要煞费苦心地“练习微笑”呢?
  • 日本成田机场或者羽田机场入境检查工作人员,10秒钟完成工作。中国入境检查慢很多
  • 服务的根本原则应该是“一切从客人的角度出发”。面对已经精疲力竭的旅客,工作人员应该尽量减少他们等待时间和负担。但是还需要搞一个服务评价,作者不评价之后,工作人员居然自己评价
  • 首都机场出门没有行李车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这里就不像在地球一样

  • 告诉司机目的地,司机却没有任何反应,因为司机正在听相声,而且音量全开。如果在日本,可以立即拨打负责处理投诉的“出租车现代化中心”电话。司机立马被解雇
  • 在日本,如果是夏天,为了保证乘客身心舒畅,司机会问乘客“您喜欢将冷气开到什么程度呢?”如果在冬天,则会询问暖风的强弱程度。到达目的地之后,司机会先转过身来面对乘客,说:“谢谢您的搭乘!请不要遗忘随身携带的物品。”
  • 北京出租车动不动拒载
  • 1991年在北京坐公交,公交车还陷阱了路面上的坑里,司机竟然转身向乘客喊道:“赶快下车,一起推车!”

北京竟然成了我的工作地

  • 坐地铁自动检票口出栈,好几次无法出站。女站员说这张卡可能是假的
  • 书店里买书,女站员说:“这张卡用不了,假的吧”把卡扔到地上。询问袋子,“仍”出一个塑料袋。而在东京的书店,店员一定会询问顾客说:“应该怎样为您把书抱起来呢?”自明治时代起,“书籍是个人财产的一部分”这个意识就在日本人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买书时习惯于把每一本书豆仔仔细细地用“包书纸”包裹起来,下雨的时候,还会在手提袋上再罩一个塑料袋
  • 面馆点了一个韩式泡菜拉面,结果上来一碗牛肉拉面

最引以为豪的“日式服务”

  • 7-11一丝不苟地践行着一种精神——服务,就是让顾客得到满足!在日本的发展速度惊人,1975年开始推行24小时营业,2003突破一万家
  •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卖不同的东西。找零食,店员会习惯性的把零钱按照白玉顾客确认的方向排列规整,然后一张一张地数好。便利店里的工作人员会经常去银行换新钞,所以找零时,顾客绝对不会收到旧钞
  • 不仅在便利店,其他的日本连锁店,尤其是连锁餐厅和连锁酒店,一般也会在每天营业前和营业结束后,两次召开这种“店内会议”以提高服务质量,促进营业额的增长
  • 北京的7-11就不提了

日本快递公司的传奇

  • 1976年小仓昌男打破了运输业长久的B to B(企业对企业)和B to C(企业对个人)的经营模式,开创了C to C模式,而“宅急便”这个名字的发明者就是他。大和运输公司以“作为委托人的代理人,我们将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件货物”为理念
  • 第一次体验时,一通电话,30分钟上门。年轻人向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我们一定将这个包裹平安地送到您的老家。”运费比邮政便宜了很多,第二天就收到。以往要一个礼拜
  • 采访小仓社长,请求复印一下小仓社长为了接受采访而准备的公司资料。他居然自己去复印,而不是让秘书。他回答:“复印,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希望我的下属能够把这些时间用在思考如何提高对顾客的服务质量上。”

服务是一种哲学理念

  • 中国,首先关注的是商品的销量,至于服务是好是坏,几乎从不在意
  • 2013年来北京,好多商场有打折,3层买了床单,准备付款结果服务员说:“去7楼收银台付钱”。如果在日本商场,第二天报纸上肯定会登出来,而那家店也会立即“关门大吉”
  • 去海底捞吃饭,觉得不过是“从小就看惯了的即为理所当然的情景”罢了

2. 协调一致的团结精神

  • 日本是一个狭长的岛国,而且是一个“终身雇佣制”盛行的国家。一旦在自己所属的公司失败了,那就意味着他将一生背负着失败。所以日本人选择了“不在公司里争一时的成败,二是在漫长的职业生涯里一步一步缓慢地向上爬”

生活在中国人的圈子

  • 日本公司如果有新员工加入,全体成员要举办一场“新员工入职欢迎会”。欢迎会上,新员工会拿着啤酒一首拿着酒杯,向老员工们一一敬酒。敬酒的同时还要恳请对方说“从明天起请多多关照!”老员工则说“也请你多多关照”“从明天开始一起努力吧!”之类的话鼓励新员工。临近尾声,社长进行总结陈词:“新员工某某正式入职了,从明天开始,大家一起努力吧!”,然后所有人会通过“三击掌”或“一击掌”的形式来结束欢迎会
  • 自己在北京新招人入职时,发现好几个人都私下建议,把迎接会的钱按人头分一下。给作者带来不小的震撼,接着还有一个女员工理直气壮的说:“明天晚上,我和男朋友约好了看电影。欢迎会,不去了”
  • 每周一的上午,公司都要召开全体员工会议。但是每次都会引发一些争端,如果有业绩,大家都会说功劳属于自己,出现亏损,那么大家会推卸责任。日本公司里,开会的目的是让员工非常绅士地调节与其他人的关系。所以会议开的越多,员工的心里就容易萌发出“一体感”,越容易具有“团队精神”。于是公司一旦发展壮大,会议就成了很多员工的中心。最后只好实行一对一的方案,单独和员工开会

中国人的“非正常关系”

  • 中国人的眼里,坐在自己周围的“同事”绝对不是和自己手挽手、肩并肩地提升公司营业额的“战友”,而是要在某一时刻将其排挤掉的“劲敌”,或是与自己毫无关系的“陌生人”。原因可能是中国人口众多,竞争极为激烈
  • 日本在国民教育中始终贯彻“一致性”和“团队精神”。但是助长了欺侮之风,如果所有人都穿白色袜子,那么穿黑色袜子的就成了欺侮的对象
  • 最受日本企业欢迎的大学毕业生就是那些出生“体育会”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在俱乐部活动中受到了关于“一致性”和“团队精神”的良好教育
  • 中国餐馆很少提供“午饭套餐”,餐馆会提供很多菜,中国人一般一个人点一道菜,然后大家一起吃。但是日本每个人都会点一样的套餐

面试遭遇到了“官二代”

  • 日本出版社的编辑出版了一本书,后来这本书成为了销量超过500万册的畅销书籍,84亿元的收益,但是只有10万日元的‘总裁奖’。北京多加中国出版社以及广告公司都在实行一种名为‘个人奖励’的制度,负责某图书的编辑可以获得等同于该图书销售总额的3%的奖金
  • 作者隐约觉得现在的中国和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极为相似,强调危机就是危险+机会
  • 日本迟到就没有机会参加面试
  • 一次次地被不同类型的中国人“个性”所“雷倒”,但是这些可能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中国老板们的“致命伤”

  • 让下属写A公司报告,结果上交B公司的报告。结果自己一个人加班到深夜搞定
  • 民营企业老板明明100人规模,结果招聘30人,因为人员流动非常频繁。无论中国人有多么强烈的团队精神,也比不上日本人
  • 问马云如何统领旗下员工,马云严肃地回答:“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公司内的原则,那就是‘接受就留下,不接受就辞职’。换句话说,我对公司里的所有人要求就是,想要继续留在公司里,就必须对我言听计从。”。可以快速做出决策,但是员工理所当然地失去了“为公司的发展而努力”的动力,造成了一个性质更恶劣的习惯——后继无人
  • 究竟怎样才能让中国员工萌生对公司的热爱呢?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尽量满足员工的工资要求”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热爱
  • 成功根本不考团队协作,只凭企业经营者的个性。这就是中国企业的个性
  • 球场上,国安球员表现出了“个人进球”的强烈欲望。但是在日本,球员如果连续两次做出这样“自私”的事情,那么他会被立即换下场
  • 日本企业拥有非常良好的团队精神,以及出类拔萃的技术。但是高额的生产成本导致其产品失去了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中国企业虽然流动十分迅速,基数水平也相对不高,但是正处于资本积累的过程中

3. 细腻的技术

若古代有诺贝尔奖,中国年年都会得

  • 2012年10月8日,现年50岁的山中伸弥获得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奖理由是“发现成熟细胞可被重写成多功能细胞”。而自2000年起,日本一共产生了11位诺贝尔奖。但是中国数量差很多
  • 日本企业的总经理意识到——中国已经追到“90比100了”
  • 1995年引进了日本“祝福之友社”旗下杂志“Ray”的版权内容而创。经过18年时间,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女性杂志,不过仍有10%到20%是翻译的内容,包括模特的姿势、崭新的版面设计以及时装穿着方法等。和日本杂志比仍有差距

中日的技术差距有多大

  • 2009年来到北京工作,住在朝阳区一栋面向中国租户的高级公寓里,仅一个月发现,门板竟然会从门框上脱落下来,窗户的拉手貌似坚固,可用不了多久就会坏掉,浴室的淋雨喷头有时不出热水,天花板上已经早早地出现了裂缝。要按照日本人的感觉来判断,这栋公寓应该有30年到50年的历史
  • 日本人在房子的抗震上研发出了“免震构造”的技术,即使再发生剧烈地震,日本的房屋也能保证“岿然不动”
  • 日本的公寓,当快打到公寓一楼大门口时,随身钥匙会自动发出指令,不必将钥匙插入锁孔里。电梯也会自动设定到了您居住的楼层,并提前打开。走出电梯后,房间的门会自动打开。厨房洗碗池下方装有自动分解机
  • 中国的装修公司交工之后,电灯不亮、地板松动等等情况就接连不断地出现。每次投诉,都要争执很久,有时甚至恶语相向
  • 东京的装修公司报价单非常详细,每天傍晚通过邮件汇报装修进度和第二天的装修内容,并附上装修细节图片。而且在日本,装修费一般都是完成后才付的
  • 中国的牙签袋里都装的是两根牙签,一直没弄明白,因为日本的牙签贷只有一根。后来才发现原来还有一根是备用品,容易折断

优衣库的传奇

  • 优衣库是日本贸易全球化的领头兵,2011年,heattech仅仅一个冬天就卖出了一亿件,依赖于7种新技术
  • 日本的研究员能够从基础研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地走下去,进入了安稳的大公司之后,所有人都会从自己潜心钻研了多年的研究中,找到生存的价值。日本引以为豪的“百年技术”就是由无数位这样的研究人员一手缔造

中国技术的明天再哪里

  • 如今的中国缺少的是忍耐力
  • 中国充分具备了研发世界高尖端基数的能力,剩下的就是时间和方法的问题
  • 中国拥有相对雄厚的资本,但是缺乏技术力量和经验;日本拥有丰富的技术力量和拒绝,但是缺乏资金和后备人力资源。简而言之,日中合作的所有条件都已齐备

4. 感悟

人才

书中的例子其实和个人感受非常一致,中国的服务和技术刚刚完成从无到有的阶段,而日本只是比中国领先几十年而已,但是中国会不会赶超日本了?我觉得不一定,在日本的宅急送出现之前,是服务差价格贵的邮政,日本也是因为有合适的土壤,所以才成长出了那么多优秀的企业。如果法律上不准民营企业经营快递业务,也不会有宅急送了。那中国有没有合适的土壤了?一个优秀的企业诞生需要什么了?中国的企业是不是都满足了?现在的我不知道,只是感觉到人才是中国企业目前缺乏的,浮躁的环境下,不是所有企业都想好好的研发出改变世界的产品,如果买卖一两个房子就能发家致富,有多少人会被影响了?

集体和个人

都说日本是集体主义,西方是个人主义。不过日本和美国都诞生了影响世界的企业,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对企业有影响吗?哪种更好?还是说两者都需要。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