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极少数:习惯总结和反思的极少数胜过止步不前的大多数

| 分类 读书笔记  标签 个人成长 

自序:真正的成长,都需要你孤独地翻山越岭

  •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 每个人都有束缚自己的“茧”,未破之前,都过着虫一样的人生。这个茧可能是贫寒的家庭条件,是日复一日单调的生活,是父母无止境的争吵,是失败的婚姻,是毫无起色的工作,是看起来永远也买不起的房子
  • 这也是我想和每位读者分享的理念:真正的捷径,往往都隐藏在不为人知的地方。而在你真正走通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你都需要孤独地翻山越岭。真正的成长,一直需要你不断地、孤独地翻山越岭
  • 这也正是本书四章内容的缘起:首先,我们需要关注自我这个“点”,拥有持续的自驱力;其次,找到方向“线路”,不断精进;再次,依托平台的横向力量,以及时间的纵向力量,去慢慢获得更立体的成长;最后,我们还需要厘清对个人成长有重要影响的一些基本观念,让视野和格局不断“升维”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1. 自我与动力

  • 但生活里、业余时我们想做的很多事情,都是没有人会来管你,监督你的。能不能做到,能不能坚持下去并做出成果,全靠自我驱动

觉醒:自我驱动的人是不会焦虑的

  • 34年前,国家曾经交给他一个“光荣的任务”。但后来,国家都忘了还有这么一个任务,唯有他自己一直没有忘记。没有领导,没有同事,没有压力,没有监督,没有进度要求,也没有最后期限,没有别的原因,也不需要任何理由,他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下去,自己决定要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完成。这就是自我驱动的力量,也是内心责任和渴望的力量
  • 但我更倾向于认为,拥有这种动力的人,很多时候即使不把话说出来,藏在心底,很多年后,你也会发现他居然真的做到了他当年想要做的事情。这种人,就是传说中的“狠人”啊。这种狠,不是说话做事凶神恶煞,而是只要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说的话),无论如何,也要做到。什么是自我驱动,说白了,就是有一种自己跟自己较狠劲的精神
  • 你内心相信和坚持的东西,终会引领你走到你想去的地方
  • “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

上进:只有突破才叫上进

  • 他本科毕业于某985名校,研究生就读于另一所985名校。读书期间,获得过国家励志奖学金,被评为校级优秀共青团员、优秀毕业生,也参加了很多志愿者活动,是学生会干部,研究生期间还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几篇论文。总之,从任何角度来看,他一定是学校里很上进的优秀学生。至少,比当年读大学时的我要优秀得多。第一份工作是地方公务员。第二份工作去了某专科学校教书。第三份工作去了一家企业做项目。每一份工作都干得不算差,总有很多奖励和荣誉,比如征文比赛获奖,工会活动拿第一,担任团委委员等;也有不少成功的工作案例;还成功组织了一场会议,写了一个方案,获得领导高度赞赏,当公务员的时候还获得了“优秀公务员”……但是,在30多岁的年纪,他的这种“优秀”早已不符合我们的期望了。因为,有太多基础没他好的人,在这个年纪,不管是个人素质、专业能力,还是取得的工作成绩,都早已超越了他。
  • 第一个领导,从中专生、乡村小学教师到大专、研究生、博士,每一步都是人生的巨大跨越,跨到最后,已经没人知道他最初的起点了;后面的那个应聘者,虽然也在不断努力,但每一次都像是在原地高抬腿

自律:围绕目标的自我约束

  • 我想说的是:关于自律,我们要了解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别的,而是“目标”。自律不应该是无谓的自我约束,而应该是围绕目标所做的自我约束。没有了目标,每天跑5000米、早睡早起、注意饮食……这些习惯最多只能算养生,谈不上真正的自律
  • 实际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始终需要专注做最重要的事情。自律也是一样。在每件事情上都苛求自律,不仅没有必要,也根本做不到。这种做法或许可以算“苦行”,但不是真正值得提倡的自律
  • 没有动机支撑的自律都是不会持久的
  • 当你定下了干大事的目标,就可以让日常习惯的每一点都变成向着目标前进的一小步。只有这样,才能赋予日常习惯更大的意义

专注:做到勤奋的样子很容易

  • 这些人的家庭既有大富大贵的,也有一贫如洗的,当然绝大多数都是工薪或中产阶层。无论是哪种,父母讲起自己的孩子,都是“他从小学习就比较好,我们很少操心”。
  • “你难道不觉得,能长时间地保持勤奋状态且能学进去,这本身也是一种天赋吗?”做出勤奋的样子很容易,难的是一直保持全身心投入
  • 勤奋能决定的只是下限,真正决定人与人差距上限的,是你能否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到你正在做的事情上,全神贯注
  • “专注于明确的目标,并排除干扰,这是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
  • 10个小时的勤奋,也比不上一个小时的专注。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相对于勤奋之类的东西,专注更像是一种天赋,一种自发行为。我前面提到的那些学霸,则几乎从小学起就总是比同龄人注意力更集中,更能够抗拒外部诱惑,从而能更长时间地保持高效率学习
  • 你可以反思一下,看这些文字的时候能保持足够投入吗?说实话,大家都到这个年龄了,早过了天赋的积累和开发期,如果还想依靠本能保持专注,几乎是不可能的。你拥有多强烈的动机,才能在多大程度上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心理学研究甚至发现,如果人们的动机足够强烈,即使连续三个晚上或更长时间不睡觉,也可以保持敏锐的专注力,但假如人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根本无所谓,那么很快就会开始打瞌睡

增强专注能力

  • 打造有利于专注的环境
    • 过量的信息消费的是人们的专注力,信息越多,人们越不专注,越分心,越难深入思考,思考的时间越短,就越容易流于肤浅
  • 训练进入专注模式
    • 长期冥想者的大脑神经联结增多,与有实力的举重运动员拥有完美的胸肌是一样的道理
    • 到了这一重境界,专注更依赖于自己内心的训练和法则。这时,你已经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注意力了
  • 努力激发专注的心流
    • 这种强烈的专注力所引发的平和、喜悦的感觉,叫作心流。可惜的是,绝大多数人只有在玩游戏的时候才能有这种体验。当然,心理学还不带任何倾向地推荐了另外一种所有人可以轻易就体验心流的事情——做爱
    • 雷军在无意中描述了第三重境界的专注到底是怎样的感觉:每每坐在电脑前,你就是在你的王国里巡视,这样的日子简直就是天堂般的日子。电脑里的世界很大,编程人活在自己想象的王国里。你可以想象电脑里细微到每一个字节、每一个比特的东西。我写程序的感觉就跟写诗歌和散文一样轻松自如,畅快淋漓。写出一个好程序的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件艺术精品一样!

情绪:愤怒是可以利用的武器

  • 他的经历验证了一句老话:没有任何成功来自侥幸。更有意思的是,从一些犄角旮旯里,我还看到了他一项非常厉害的本事——善于搞团结。几乎所有的民主推荐和总结评价里,都会提到他善于和大家打成一片,群众公认度高,同事评价好。光看这一点,他简直就是老好人一个啊!

经验

  • 他从不对普通员工发火。他一般只对那些中高层的领导发火。对公司里的绝大多数普通员工而言,他给人一种谨慎低调、如沐春风的感觉
  • 重要紧急关头不发火

处理愤怒

  • 暂缓处理,而不是不处理。真正困难的,其实是第一步——如何才能在当场控制住自己。这就需要不断扩充自己的心理容量。像库区蓄水一样,蓄水量越大,当洪峰过境时就越能游刃有余。心理容量和怒气的爆发是成反比关系的,心理容量越小的人,就越容易怒气倾胸。心理容量较大的人,却能经受较强的刺激而不动怒
  • 可以转移注意力,但不要迁移情绪
  • 为反应过度道歉,而不是为愤怒道歉。你要表达的应该是“我应该生气,但我不应该那样做”
  • 表达愤怒,而不是表现愤怒。如果你永远不生气,对方将永远不知道自己错得有多严重,也永远不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这就像是我前文中提到的一把手,当他训斥下属时,他真的有那么生气吗?他不过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对某项工作的不满,甚至这只是他御下的一种方式而已。事实上,当工作真的出现大问题,他真的快暴跳如雷的时候,反而不会让这种真实的情绪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城府”。

立身:在30岁想明白、活清楚

  • 我们绝大多数人,不仅没能在30岁以前登上山顶,甚至刚到山脚下,就已经开始不可避免地走下坡路
  • 随着精力下降的,还有记忆力和学习的状态。上课、考试对绝大多数30多岁的人而言,都是一件艰难的事情。与此同时,身上的担子却越来越重,束缚也越来越多。单位里的领导,家里日渐衰老的父母,年幼的子女,疏离的亲友。除此之外,还有支离破碎的个人时间,相隔万里的故乡山川……那些年少时气吞山河的梦想,都已经默默地咽了下去,沉到心底,悄无声息地成了吹破的牛皮。《世说新语》里,谢安对王羲之说:“中年以来,伤于哀乐。”已经很伤感了,更伤感的是王羲之的回复:“年在桑榆,自然至此。”翻译成大白话:“这很正常啊老铁,年龄到了这个阶段,都这怂样。”
  • 一位资深人力总监曾对我说过,30岁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黄金分割点。30岁以前精力充沛但经验不足,30岁以后经验丰富但拼劲不够
  •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这个时代,如果稍有成就,收入比以前高点,就开始陷入奢侈品、炫富的“安乐窝”里,就很难再有继续前行的斗志了。
  • 是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要真正实现自己心底最深层的目标和想法,还是要靠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去行动。因为,最让人抱憾终生的,不是“我做不到”,而是“我没试过”。

思考

  • 为啥老板的能力提升的快?因为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企业要赚钱。其他人只是靠着工资才来到办公室。一般的企业中想要超过大多数还是很容易的,但是想要超过老板,除非你也有想做老板。对于打工的人,第一步是明确目标,或者说找到自己的驱动力。找到内心相信和坚持的东西,其实没那么容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第一步还是满足温饱,马斯克这样的人中龙凤,毕竟是少数
  • 除了自我认知,这点我们还可以用来识人,看看别人的动机是什么,也就可以判断别人能走多远。有的人创业只是想赚点快钱,所以企业注定做不大。一个人的驱动来自于什么,一个企业的驱动来自什么,就是一个人或者企业最内核的东西
  • 怎样才算突破?做自己没做过的事情,要够一够才能做到的事情,才能突破。为什么突破难?大多数人都会害怕,其实没什么好怕的,只要不是打战,没有生命危险,挑战自己的事情都要试一试
  • 一个人早睡早起,不抽烟不喝酒就是真的自律吗?不一定,有自己的目标,往目标不断努力的人才是真正的自律
  • 勤奋一两天容易,但是要一直勤奋,内在动机就重要,拼到最后还是天赋
  • 对于小孩子而言,对于教学系统中要学习的东西,达到平均水平就好了,但是对于小孩子自己喜欢的东西,则尽量满足,希望可以早日让他们达到心流状态,知道喜欢一个东西的状态,这样日后才有可能活的开心自如,工作事业才更有可能成功
  • 控制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控制。如何控制情绪?心理容量要大,在反应和行为之间一定要有一个思考的时间。

2. 方向与精进

这几年,我在观察我同学和身边的朋友时,发现有一个趋势越来越明显:那些从小好好读书,考上好大学,毕业跟风进了大国企、知名外企或考上公务员的人,越来越感到后继乏力。他们从来各方面素质都很不错,基础也很好,所以在毕业的前5年,无论是社会认可度还是收入,他们一路领跑。但在毕业5年后,不少在学生阶段表现并不突出的人,后来居上,弯道超越。这些后来居上的人,大部分都拥有两个特质:要么就是有一技之长,要么就是在自己感兴趣并且擅长的领域里全身心地耕耘。

思维:建立这三个思维,增加竞争优势

  • 不要等枪响了再跑
  • 打扫干净屋子再接活。可以人为制造一个“封闭空间”,关掉手机,不收邮件,不接电话……一个完整时间段里只专注一件事。
  • 确立一个目标——明年不要确立同样的目标。所谓的人才,就是你交给他一件事他干成了,交给他第二件事,又干成了。任正非也说过类似的话:茶壶里煮饺子,能倒出来才是饺子,倒不出来就是浆糊。能完成就是能完成,完不成就是不行,哪有那么多理由!所以,关于每一年的计划,你一定要相信,从概率上讲,绝大部分人就是完不成。

规划:业余时间怎样不失控

  • 将每周的休闲娱乐时间定个量,工作日每天不超过一小时
  • 你的毅力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强,关键是,也没有你以为的那么持久。

准备:多做这些能受益终身的事情

  • 你应趁着年轻多学一些这样的东西,以后就再也不需要在这种事情上花工夫了。比如,一些和兴趣爱好有关的乐器演奏、球类运动,和生活质量有关的做菜、游泳、驾驶,以及和未来职场有关的PS、PPT、VBA技能等。这个清单可以列很长,完全取决于你有多少时间和想做点什么。这类事的特点就是只要你做了,效果就一定看得见
  • 比如摘抄,读过的书你可能会忘,但从书里摘抄下来的经典语言和片段却会一直留在纸上;还比如社交,在闲暇的时间里,你每多认识一个人,就代表着你未来可能会增加不止一层关系……同样,这个清单也可以不断延长,取决于你愿意花多少时间去思考和总结。

学习:碎片化学习的正确方法

  • 哪些事情可以碎片化学习?要解决具体的时候
  • 哪些时候不能碎片化学习 ? 当你要增长知识,研究学问的时候。要想把一门这样的学问真正钻深、钻透,随时看看,随便学学是不行的,需要持续地将整段的时间投入其中。许多人用了一辈子的时间来学习,也只是取得了一点点成就
  • 如何利用好碎片化学习?核心方法就是一句话:碎片化学习+体系化整理。

长板:磨炼我们的“撒手锏”

  • 你只需要比有些人厉害,并让那些觉得你厉害的人看到就行了
  • 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最后一个观点:撒手锏藏得越久,失效的可能就越大。你过去所有的撒手锏,一旦不用,不打磨,很可能在三年后就开始褪色。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终极撒手锏。所有的撒手锏也都需要不断进化升级
  • 人生短暂,一个人的高光时刻,并没有那么多。很多时候我们说,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上。如果有了机会还磨磨蹭蹭,犹犹豫豫,不上不下,那才是对生命最大的浪费

求索:永远给自己时间和空间

  • 只有那些受你影响、被你改变过的人和事,才会让你自豪

值得自己倾注深情去干一辈子的事情,分为三类。

  • 追随内心的真正喜好
  • 让擅长的事情成就自己。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曾经下过一个定义:一件事情,你只要花一点力气就做得比别人好,那就是值得喜欢去做的事。
  • 选择随着时间自然增益的事情

思考

  • 其实就是投入更多时间了,如果热爱一定会投入更多时间,这样才能超越。进入社会之后其实和学校的目标就变了,学校的框架是固定的,变量太少。但是社会之中哪有那么多限制,重要的是成事
  • 关于娱乐,其实只要有事情上的目标,娱乐就不用管控,娱乐的时间是有限的,需要规划是因为不要让自己太投入工作而已。用习惯去替代毅力,是一种比较轻松的方法
  • 碎片化学习对于简单事情,可以这么做,但是真要成为高手,后续还是要体系化的学习。比如学编程,能写出一个简单的web 应用,但是并不代表就是一个高手,还是要系统学习数据结构、算法、操作系统等知识
  • 这也就是为啥我的todoist 要整理,印象笔记也要整理的原因,否则看到的信息只能是信息,永远没有思考和整理,就像做菜的原材料,放在那里,不会变成糖醋排骨的。体系化整理花的时间绝对不少,这又可以写一本书了
  • 我对解决问题特别有兴趣,尤其是难的问题,之前喜欢上了编程,现在对商业也非常感兴趣。之前解决样品库的问题,想到了用二维码就兴奋的研究了一天。我想我喜欢做的事情,还是用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

3. 时间与平台

  • 所谓凡夫畏果,菩萨畏因,最应该畏惧与珍惜的,就是时间这个因

时间:百忙之中,下一步“闲”棋

  • 个人成长中,最怕的就是光使用不培养,让他天天忙到没有时间充电,没有时间调整,没有时间思考,那么再好的基础、再优秀的底子,都可能在几年后被掏空,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我将这方面的思考,总结成了三个问题
  • 空闲的时间,不仅仅意味着休息和娱乐,更意味着沉淀与调整
  • 上面所有的真实经历,都揭示了一个隐藏得很深的真相:没有钱,只能叫穷;没有时间,才是真正陷入“困境”。当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能被单调重复的生活和工作填满的时候,甚至连身心都会麻木。你能告诉我,你究竟是生活了这么多年,还是只是过了一年,然后重复了N遍?

什么占据了我们的时间

  • 你的生活很满,但几年后可能会发现,满得毫无回忆
  • 前面两种情形相比,惯性往往隐藏很深,因为你没有空虚,也没有失控,只是习惯让自己这么忙,好像只有这样,你才会保持你现在所拥有的东西,才不会被社会的进步抛在身后。说白了,这不过是随波逐流,用忙碌换取心安而已。或者就像雷军说的:“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如何释放自己的空闲时间

  • 给自己定下目标,再忙再累,也要固定看书和学习,定期输出思考的产物
  • “用意志力去启动,让习惯来保持”

资本:你的时间资本,正在被“诈骗”

  •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复利:告别“不假思索的忙”

  • 你如果仔细观察身边那些基础不好,偏偏还不努力的人。会发现,大多都是在这两种状态中:要么瞎忙,越忙越迷茫;要么彻底放弃,天天沉迷于网游、抖音、综艺、小说等,然后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 互联网就是这样,只要他去拍了,他去发了,他去做了,他去写了,那么,他的时间线里,就蕴藏了今后突破的可能。等慢慢有了积累,有了经验,有了名气,甚至后来有了别人的投资,有了专业团队的加入,慢慢越做越大,几年后,他就从和你没什么两样,变成了拥有自己不一样的人生
  • 尝试人生突破的可能,尝试拓宽人生边际

进阶:职场零差评生存指南

  • 靠谱就是“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 首先,每个人的职场能力都不是天生的,态度本身就会影响你未来的能力。一件全新的事交到手上,不管是谁都可能会蒙掉,也都可能处理不当。一般这时候,领导和同事都不会怪你。但同样的事情做过几遍,有人就会轻车熟路,有人照样冒冒失失。大部分时候这都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 相比较而言,因为逆境而崩溃大哭,或者对第三方进行人身攻击,可能还会有人同情或容忍你;但如果你高兴过头,各种炫耀,那你高兴的日子可能也快到头了。人们可能容忍失控的弱者,但只会厌恶失控的强者
  • 大部分时候,靠谱的人一看就让人觉得精力旺盛、值得信任
  • 唯一需要记住的是,可以结公怨,不要结私仇
  • 敢得罪那些该得罪的人,你的领导和客户才会更加欣赏你。而他们,才是对你的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人

领导:从“怕”领导走向“用”领导

  • 彼得定律还有一个延伸推论,那就是“如果你的上司已到达不胜任的阶层,他或许会以制度的价值来评判下属。例如,他会注重员工是否遵守规范、仪式、表格之类的事,会特别赞赏工作迅速、整洁有礼的员工”。这种现象在体制内特别突出,许多领导根本不关心你有多少想法,有多少创新,有多大能力,但会特别在意你叫他时称谓正不正确,打电话的声音大不大,Word的页边距设置的符不符合他的要求
  • 我们的一把手脾气很不好,又很保守,常常搞得下面的人很难做事,但我每次看到他的时候,都会首先注意他几乎全白了的头发,注意他苍老而不健康的面容,就会想到一个和我父亲差不多同岁的人,还在单位里辛勤工作,心力交瘁,他的家人会怎么想?他的女儿会怎么想?这样想下来,我不仅理解了他的脾气和保守,甚至有时候还可能会因为他的敬业和付出而感动
  • 你的领导之所以现在看起来比你强,就在于他所处的位置,有你不曾掌握的资源和信息!

思考:时间在变,但有些道理始终相通

  • 权力其实是很难被继承的,它的产生和持续,需要特定的人际关系网和无数的约定俗成,而这又往往和特定的个人能力、经历乃至人格魅力密切相关。这些都无法直接通过血缘关系获得
  • 人在夜晚,大脑前额皮层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会减弱,容易做出和说出一些正常情况下不会做也不会说的事情来。所以,有些重要的决定,一些不该说的话,一些不该见的人,最好不要放在晚上去做、去说、去见。
  • 要想快速、透彻地看清一个人,最好是你的地位、见识、思想或经历在其之上。这就是识人的俯视原理,如果你仰视一个人,根本看不透他
  • 人生虽然参差多态,但总是有迹可循。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像是已经提前写好的程序一样按照既定轨道走下去。要想减轻那些既有条件的影响,往往需要付出非凡的努力,更需要非凡的际遇
  • 很多时候,我们略带讽刺地说:“懂得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 你根本没懂
    • 你压根儿没记住

思考

  • 调整沉淀、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忙到没有时间思考,也就没有时间调整了,可能丧失更多

4. 视野与格局

  • 当你从小格局走向大格局,当年那些困扰你的很多看似完全无法摆脱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比如,家境问题、自卑问题、感情问题、收入问题、职业发展问题等。当你打开了自己的世界,提升了自己的思维眼界,相对于过去的你,也是一种“降维打击”。这才是一个人越来越强大的“终极密码”。

观点:与观点不同者的正确相处之道

  • 联网上的许多人(不是所有人)对于“中医”这类话题的讨论和对于明星八卦话题的讨论,本质是一样的。他们讨论的出发点根本不是观点,而是情绪。面对情绪问题,想用理性去沟通基本没戏
  • 如果 你遇到了一个总是和你持不同观点和态度,但又往往能给你启发的人,一定要好好珍惜。因为,只有伟大的对手,才能成就伟大的自己

消费:被消费主义掏空的年轻人

  • 奢侈品之所以成为奢侈品不是因为质量好,也不是因为性价比,更不是因为实用,而是因为总有上层人士为它们背书或者站台。说白了,奢侈品就是库克船长的酸菜
  • 我们以为买了一个奢侈品包包就跨越了阶层,其实,我们只是在给身边同一阶层的人看,同时为这种想象中的跨越缴纳高昂的“阶层智商税”

更新:保持思维更新,提升层次

  • 所谓阶层分级,主要是依据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一个人的思维层次,并不会随着阶层的提升而自然提升,特别是那种抓住机会一夜暴富的人
  • 在每一本深受启发的书背后,在遇到的每一个相见恨晚的人之后,你都可以去总结、反思很多东西。否则遇到的事再多也不过是过眼云烟,看过的书再多也不过是浮于表面,认识的人再多也不过是匆匆过客

自由:有权选择不做

  • 抓住大趋势。老克经常对我说:“国家经济永远是缓慢通货膨胀的,超发的货币不会凭空消失。你得看着大钱都去哪儿了,然后第一时间跟进去。即使没吃上肉,喝点汤也比别人辛辛苦苦工作几十年赚的多
  • 做的比别人好,把自己的能力打磨得足够强,把一件事情做到足够好,普通人也能缓慢实现财富逆袭
  • 你应在工作的时候,思考、发现做生意的机会。即使自己没有天分,看准了也可以找人参股、合作。这就像是在慢车道行驶,眼睛始终盯着快车道,一有机会就赶紧变道

运气:如何成为一个运气好的人

  • 阿江为什么运气这么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正是在于,他很愿意“秀自己”,愿意参加各种文艺、体育活动,能坦然地和老师、前辈、学长学姐,以及各种各样的人交流,展示自己的思考和水平
  • 欣赏不一定需要理由,但需要前提。这个前提就是,那个关键的人要能够看到你,了解你。你如果每天只躲在自己的世界里,从来不展示自己,除了你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又有谁能知道你呢?

大多数人都难免掉进其中一个甚至多个坑。我把这些“坑”大概分为几类。

  • 第一类需要消耗大量金钱,但你其实根本不懂
  • 第二类需要消耗大量时间,但对个人成长没有帮助
  • 第三类会对你的精气神造成严重损害。比如酗酒,比如吸毒,比如极不规律的饮食作息,再比如整天顾影自怜或自怨自艾
  • 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时间、身体以及你不多的资产,都是运气的源泉。保护好它们,利用好它们,你的运气就不会太差。

格局:不断反思、领悟、整理才能形成自己的大格局

  • 当你的眼界、思维、经验以及信息、人脉等都和别人拉开非常大的差距的时候,面对同样的事情、同样的问题,你们处理的方式以及最后的结果,完全无法同日而语
  • 格局大的人对格局小的人,就是一种“降维打击”

如何提升格局

  • 真正能提升一个人格局的书,有以下这五类
    • (1)知识类的书。我们从小到大的课本里教的内容百分之八九十都是知识。这些知识,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产物,你学习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拓展认识世界的过程
    • (2)技能类的书。工作以后,大家读的更多的书,都是这些方面的书,如编程和职业技能提升,这些大部分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经验积累。学习这些,相当于直接吸收了别人的“内力”
    • (3)思维类的书。除了传统的哲学和心理学图书,如一些介绍提升思维能力的图书,现在社会、历史、政治类图书,也可以帮助大家学习一些思考方法
    • (4)审美类的书。审美是人类的一种高级认识活动,很多书看起来没用,但能帮助我们提高文学素养,塑造我们的三观,如诗词歌赋、文学艺术类图书
  • 行万里路
    • 并不是所有的经历都能带来改变。特定的经历,是最容易引起反思、感叹和思考的,所以 经历只是诱因,归根结底还是思考。没有思考,经历再多,也不会改变。
  • 要阅人无数
  • 高人指路
    • 这就不是完全看运气了。这里面最重要的,大概就是你的潜力、人品和毅力了。说白了,你要有本事让那些比你厉害的人,心甘情愿地为你搭桥铺路,给你机会成长。要么让他们看到了你能成就事业的潜力,要么让他们欣赏你的人品,又或者你凭借锲而不舍的毅力打动他们。
  •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一朝顿悟
  • 什么是顿悟?就是突然想明白了。关键词不是“突然”,我坚信,没有任何顿悟是完全突然的。人在开悟之前,一定会经过无数次考验、纠结和痛苦。所谓的开悟,其实就是在经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高人指路”的过程中,从未停止积累和思考。
  • 格局的提升,不是一锤子买卖。所谓的“想明白”或者“一朝顿悟”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也应持续进化
  • 所谓才华,就是你所做成事情的总和

思考

  • 的确很多时候人面对反对意见的时候,会本能的反抗,用情绪去思考。陷入在情绪之中的人无法被说服,也耗时耗力,所以不要和别人的情绪做斗争。也尽量不要让自己陷入情绪当中
  • 生活中有谁观点和我不对,又能给我启发了?老胡是一个。用讲故事的形式去表达,另外总有我不知道的信息量,从政治和管理的角度去思考
  • 身边的人买宝马、奔驰也是一样,都是买给别人看的。这也是市场营销为什么重要,是让别人觉得自己与别人不同,彰显品味。但是这一思想只能在智者身上消除,永远无法在普罗大众身上消除。这么想一想,其实在职场之中做到中层乃至高层都没有那么难的,大多数人都不太努力去提升自己,而提升的过程又如此之慢
  • 如果身处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和公司,那就是快车道,根本不用想变车道了。比如之前的华为、和BAT等。但是如果在一个传统行业之中,本来就利润微薄,那眼睛就得盯着快车道,一刻不得闲
  • 一朝顿悟是最后的结果,但是之前还得有经历、思考。思考没人能替代,经历也许可以用别人的经历替代,比如看书。说到底还是要心中渴望有目标,才能思考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