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 分类 读书笔记  标签 个人成长  如何学习 

引言

  • 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
  • 换一种角度看,衡量你的学习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是:学习之后,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到了改变。如果你学习之后和学习之前,思考和行动都一样,那么显然这样的学习是无效的

临界知识

  • 像牛顿第二定律F=ma这样能够更广泛、更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我称为“临界知识”。

1.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海量信息时代拼什么

中国过去30年的社会发展,从认知优势的构建角度看

  • 第一个阶段:知识数量构建认知优势
  • 第二个阶段:知识获取速度构建认知优势。其中典型代表就是现任美团网首席执行官王兴,他的校内网、饭否和美团,无一不是第一时间引入美国快速兴起的产品,Facebook(脸谱网)、Twitter(推特)、Groupon(美国团购网鼻祖)。这种依靠知识获取速度构建的优势,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力量。
  • 知识深度构建认知优势。

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 有深度的认知能力是这样的: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要用别的学科的思维模型去解释问题,而不是用自己的本能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 大多数人的学习效率上不去,我们一直把时间花在想办法提升“技术效率”上,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认知效率”。

你写PPT(幻灯片)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你在会议中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有一些在写字楼里永远遇不见的人。

  • 另一个广告界达人克劳德·霍普金斯也说过:“高雅的文字对广告是明显的不利因素。精雕细刻的笔法也如此。它们喧宾夺主地把对广告主题的注意力攫走了。”70年前的声音,换个说法,放在今天仍然是微信公众号的10W+。

老鼠赛道和快车道

  • 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不断掌握应对具体工作场景和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在努力提升技术效率。在这种模式下,我们遇到每个新问题都要学习新知识。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了解问题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能够让我们认清楚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那我们就是在提升认知效率

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

  • 斜杠是提升认知深度的结果,而不是追求多元的结果。
  • 竞争越来越激烈,你必须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对它的认识足够深刻,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话语权。不明白这一点,盲目追求多元学习,兼职变现,表面上看是在提升能力,其实都是肤浅地拿时间直接变现而已。在这一点上,我们和村里兼职的王大爷没有一点差别。你说他又干保安,又干保洁,难道就没有增长能力吗?可是,这样的能力认知变现水平,又能有多高呢?
  • 一开始就能带来直接利益和诱惑的事情,很可能要拿未来的机会做代价

轮到我发言的时候,我没有直接谈我的想法,而是先后自问自答了三个问题:(1)集团为什么要进入这个新业务板块?初始动机和商业模式构想是什么?(2)这种构想要实现,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推动这一目标的结构动力是什么?(3)现在的态势与我们的关键目标是否匹配?从内部构架到用户需求之间要做哪些工作?发展的节奏是什么?

2. 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方法

这章值得反复重读。举了很多例子,反复说明一个道理,学习就是不断把知识和场景进行关联,哪怕刚开始很慢,但是一旦内化之后,能力才会得到提升。

跳出低水平陷阱

  • 低水平勤奋陷阱”:摘记更多的知识
  • 读书方法的升级: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
    • 我们记住新知识更好的办法是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
    • 花很多时间去阅读一本新书,去记录新的名言警句,却从不花时间去加工这些信息,将其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我们看似节约了很多加工整合的时间和精力,以便能够读更多的新书,但却是买椟还珠,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把最有价值的工作放弃了。
  • 读书一定要花时间、耐心和思考力,将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网络状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有可能内化知识,形成新行为的暗示
  • 但古人早就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个方法其实我在高中的时候学数学的再用,每个周日早上我会回顾所有新学的东西,思考一遍并和之前的内容进行关联。效果就是及时过了很久,这些知识依然清晰,数学也学的不错。只是这套方法没有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比如我之前读书更多的只是记录,能内化的东西非常少,所以要不停的读。现在才慢慢开始写感悟,写书评。把那些可以直接运用到的知识记录下来,把思考记录下来。这章可以说本书的精华,其实就是贪多嚼不烂,要吃透一本书的具体解决方案。之前在和冉磊沟通的时候也犯了错误,就要给出具体怎么做的方案。

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两个心态

  • 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效能。(自己如何定义自己,肯定会影响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等)
  • 渐进理论则不同,它更倾向于认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通过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渐进,采用正确的训练方法,新手也能成为大师
  •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涉及影响学习效能的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当我们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时,就会触发我们的习惯性防卫。(可以说很多人都是如此)

我们为什么会有习惯性防卫呢?

  • 习惯性防卫的根源是惧怕暴露出我们想法背后的思维。……防卫性的心理使我们失去检讨自己想法背后的思维是否正确的机会。对多数人而言,暴露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是一种威胁,因为我们害怕别人会发现它的错误。
  •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红灯思维: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第一反应是找理由反驳
  • 乔布斯在生前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在一起工作,因为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难道聪明人没有尊严?不是,是聪明人知道尊严不是在别人驳倒自己时去维护面子。真正的尊严是发现改进和成长的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底层心态之二:以慢为快

  • 快速学习的前提是要能够做到:结硬寨,打呆仗。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 而学习,就是不断调整改变我们的假设,让我们在正确的假设下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反思:提升知识掌握的层次

  • 反思不是总结,至少两者的侧重点非常不同。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或者,换个说法: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都是一种假设,而我们的假设是大脑对事实进行解读之后形成的。
  • 这就是稻盛和夫说的:未来的能力——“如果凡事都以目前的能力来评断能与不能,那么任何新的、困难的事物无论再过多久,也不会有完成的一天。”

反思可以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

  • 大多数淘宝店大件物品的送货政策是:如果要送货上门,再加运费200元。其实,如果改成自提优惠200元,可能更容易接受。

反思可以督促我们检查学到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 《高效人士的7个习惯》《富兰克林自传》中的习惯,每日可以自己写日记对照

训练反思能力的三个方法

  • 我自己总结,提升反思能力大概有三个方法:(1)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2)把生活案例化处理;(3)培养记反思日记的习惯。
  • 反思中加入特定的项目,比如随口承诺别人的事情,是否做到
  • 在我们公司,培训员工记录反思日志,还有一个建议,那就是要记录自己的情绪和思考的过程,而不仅仅记 录事情的结果
  • “人之所以会改变,是因为他得到了反馈。”很简单的一句话,却触及了最关键的问题——我们之所以不改变,常常因为我们没有得到正确而及时的反馈。

培养写反思日记的习惯

  • 流水账阶段
  • 假设与初步反思
  • 通过分类让自己思考生活(这就是结构化)
  • 自定义最适合自己的日记方式
  • 持续反思带来的隐形竞争力
    • 人的进步和行为的改变,往往源自反馈

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

前面我们谈了提升学习能力的理念和方法,接下来我们再聊聊具体执行中有用的三个技巧:记录、定期回顾与付费购买。记录提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记录下来。

记录

  • 记录的时间跨度越长,就越可能让自己看到更深层的规律
  • 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一些大智慧,正是这种超越视界的长期经验的总结,比如:吃亏是福。如果从短期的经验来看,吃亏是福是不成立的。只有时间足够长,才能获得吃亏后的福报。事实上,虽然很多人把“吃亏是福”这个道理挂在嘴边,可在遇到利益冲突的时候仍然会斤斤计较而绝不吃亏,因为这个时候出现在他脑海里的可不是吃亏是福,而是:“这不公平!”“凭什么欺负我!”如果看不到事情背后的长期规律,那么我们就只能对发生的事情本身做出反应,而无法顾及更长远的利益
  • 这就是原因。记录的过程,其实是联想、启发、归纳、演绎的大集合,是调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去重新理解过去一天发生的事情。而这种通过书写记录、调用知识来解构和重构问题的过程,才是记录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记录帮助学习快速提升的关键环节!

定期回顾

  • 事实上,我发现:回顾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 我常常感慨,如果不是养成记录和回顾的习惯,我的生命经历会少多少惊喜、触动和启发

周/月度回顾——审视问题解决思路

1.本周或本月的目标与期望是什么? 2.实际情况如何,比预期好还是不好? 3.为什么? + 做得好的原因是什么?做得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当时我的假设是什么?) + 如果现在重新做,将会如何执行?新的假设有什么不一样?

年度回顾——检视基本思维方式和激发灵感

辽沈战役期间,林彪每天都要回顾当天战斗中缴获武器、车辆、军官军阶的统计信息。在一次战斗结束后,参谋例行公事汇报完当天的数据准备走的时候,林彪发现这次战斗的统计数据中缴获高级别武器的比例和俘虏军官人员的比例都比平时要高。他敏锐地判断:这是敌军指挥部的部队。于是林彪迅速调集部队追击,果然实现了辽沈战役的重大胜利。

五年以上回顾——探寻基本规律如何影响生活

有一个方法:时间线(time line)回顾法。这个方法分为三步:

1.审视我们现在所处的状况。 + 让我们现在骄傲的事情是什么? + 取得的成就是什么? + 遇到的困难与障碍是什么? 2.用三条线索记录过去10年的关键事件。 + 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重要事件 + 发生在家庭、公司或自己所在机构的重要事件 + 发生在全局(组织之外,包括国家、世界)的重要事件 3.看看这些事件有什么关系,它们如何影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付费购买

  • 花钱购买能够帮你省时间的生产力提升工具,是最划算的投资
  • 同样,如果有某个我很喜欢的专家谈论我关心的话题,我明知过一段时间会有便宜的电子版视频,我可能也会花钱去现场。因为要了解对自己有价值的人和观点,现场感以及获取信息的速度都很重要

3. 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为什么临界知识能四两拨千斤?

  • 很多时候,复杂的世界是由简单的基本规律决定的
  • 第二个假设:复杂系统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累加,而是各因素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
  • 对于复杂的问题,多数人最常见的方法是将其分解成简单的小问题。就像拆收音机一样,我们通过不断“格物”来“致知”。运用这一方法取得巨大成就的机构,应该首推麦肯锡。麦肯锡的工作方法,基本都是运用这样的思考方式:一个复杂的问题就像一个大饼,你可以把它切成一小块儿一小块儿的

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 所以,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去阅读经典的书籍,从中寻找最重要的原理和知识。具体做的时候,要多留心,看似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是否应用了我们已有的规律。
  • 尽管我们可能发现了事情背后的规律,但是这往往还不够,还要进一步寻找这个规律的原始出处。这个步骤非常重要,也是大多数人在学习研究的时候忽略的一个环节——找到重要的结论是怎么来的
  • 我们会发现刻意练习很重要。而刻意练习为什么重要,可以从几个更基本的原理解释。比如,生理学上的结论:学习知识和行为之间的密切性与对应的神经链强弱有关,神经链越强,学习掌握得越牢靠。而要强化神经链,就要反复训练,这一点巴甫洛夫做了很好的证明
  • 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 第一,在不同的场景中,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第二,在不同的时间里,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
  • 分析万维钢和李笑来的文章,还有得到app 之所以能成功的结构性分析。

书籍

  • 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
  • 德内拉·梅多斯,《系统之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
  • 丹尼斯·舍伍德,《系统思考》,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
  • 罗伯特·西奥迪尼,《影响力》,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年。
  • 乔西·维茨金,《学习之道》,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
  • 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
  • 阿图·葛文德,《清单革命》,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
  • 保罗·拉克哈特,《一个数学家的叹息》,台北:经济新潮社,2013年。
  •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黑天鹅》,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年。
  •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随机漫步的傻瓜》,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
  •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反脆弱》,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
  • 顾准,《顾准日记》,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
  • 佐藤传,《晨间日记的奇迹》,佛山,南海出版公司,2009年。
  • 布兰佳·约翰逊,《一分钟经理人》,佛山,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
  •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窘境》,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
  •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
  • 罗纳德·博特,《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年。
  • 马克·格兰诺维特,《找工作》,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年。
  • 朱迪·罗宾奈特,《给予者》,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
  • 马克西姆·格拉德威尔,《引爆点》,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
  • 马克西姆·格拉德威尔,《异类》,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
  • 马克西姆·格拉德威尔,《眨眼之间》,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年。
  • 大前研一,《思考的技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
  • 丹尼尔·戈尔曼,《情商》,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
  • J· C·卡尔森,《像间谍一样思考》,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
  • 吉姆·洛尔、托尼·施瓦茨,《精力管理》,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
  • 凯利·麦格尼格尔,《自控力》,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2年。
  • 格雷尔·麦吉沃恩,《精要主义》,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
  • 戴维·艾伦,《搞定》,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