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读感受
作者把在公众号的一些思考,集结成册变成了此书,可见不断思考和输出总结有多少好处。不仅对自己成长有帮助,还可以帮助到其他人,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
对于年轻人来说非常有帮助,很多人想要成长,却不知道怎样做才对,没有全局观。有了前人的经验,自己在走更好。如果一穷二白还是掌握一门技术,掌握到足够好,超过80%的人在一个一线、二线城市生活就已经足够了。
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重新梳理思路的机会,自己也有一些心得,哪些可以相互应证?还有一些新的词汇,之前没有接触过,比如丧尸文化。
1. 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为什么要学习以及如何学习
- 解释下一个人为什么需要学习。有个定律叫热力学第二定律,如果之前没听说过这个定律,也别慌张,这个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个定律,以至于这种定律在哪里都存在。说的是一个孤立的系统不持续输入能量都是死路一条。比如一个炉子里不添加柴火,人不吃饭,绿洲没有雨水,系统会迅速坍塌,最后会变成一种稳定的低活跃状态,灰烬,死亡,沙漠。所有系统都有一种自毁趋势,往“熄灭”或者“圆寂”方向发展。这个趋势,就叫“熵增”
- 很多人经常的表现是“三十岁之后就死了”,不再接受新信息,不再接受新挑战,以为自己懂了。或者觉得自己反正也学不会,就不再学习了,依赖存量的知识,结果就会像炉子里的火焰一样,最后慢慢熄灭,直至变成灰。任何系统或者人都非常容易走上这条路,因为走下坡路、自毁、“熵增”,都是自然趋势
- 不过读书过程中肯定没法把书抄一次。我的方法就是把收获的新知识发一条微博,再加进去一点之前学习到的东西。这个过程坚持下来,就会对之前读过的书有个记录,也吸收了一遍刚学的知识,同时练习了文笔
- ++学习本身依赖你积累的知识的规模++
思考
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了,听起来吓人不过并没有说服力,我觉得是因为外在的环境,因为外在环境在不断变化,如果不学习肯定是没有竞争力的。另外学习也是一种复习的过程,内化之前所学的东西,会不断提升自我。现代人就算不学习,也是可以靠体力生存下去的,只是精神上没有进步而已,不过大多数人都是停留在原地的。学习新东西的时候,或者凌乱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总结,孤立的知识点,就像孤立的数据,不能发挥价值的
当你毕业后如何继续学习
- 为了克服懒惰的问题,制订学习计划的时候,关键就是每天目标一定要小,跟自己先妥协了。你不要太为难自己,你不为难“他”,“他”才给你干活。是的,你体内住着一个你根本不了解的人,你得跟“他”多沟通
- 大脑会给习惯性的动作修“高速公路”。神经学认为,经常重复某些动作会改变神经结构,变得更加熟练而且难以改掉
- 很多人想掌握写作的技巧,可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其实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看完什么东西之后就随手写点心得,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即可
思考
每个人都贪玩,与其制定一个宏达目标,不如来一个小目标,每天看2页书,只要坚持下去,5年过去就能判若两人。因为一旦养成习惯,大脑会习惯这件事,做这件事的时候也就不那么费力了
厉害的人的工作和学习心得
- 奖励。奖励必须是反馈型的,有确定性的,有的父母当孩子记住一个单词便奖励一块钱,记住一篇文章奖励五十,孩子的能力迅速提升,形成正反馈。有糊涂的父母跟孩子说期末考前三名就奖励他迪士尼乐园一日游,这样做往往没什么效果,因为 ++绝大部分人不响应长期激励++
- 练习。只有在挑战区练习才能有效果,驴拉磨那种绕圈练习没什么作用,当然追求太难的目标也会伤害人的积极性。举个例子,孩子学数学,或者你学编程,不能直接去搞最复杂的问题,否则很快就崩溃了。月薪三万以下的码农只需要初中数学一样。天赋这种东西,只有你去做数学家什么的才有必要,考个大学不涉及
- 工具。复杂的工具指的是SQL工具、数据库、eclipse、复杂图像编辑工具、建模工具等,人的能力只有和工具叠加起来,才能形成效果叠加。所以你必须想尽一切方法去掌握复杂的工具
- 时间。没法集中注意力学习,小孩子学习差,家长便会又打又骂。其实往往家长自己也有集中不了注意力的毛病,而且是自己遗传下去的。有可能天天在折磨你,但是你自己还不知道,比如你不管干什么事,注意力都集中不了十分钟,容易放弃,容易烦,这都是多动症的特点。持续的运动,能让你的电池容量变大,你实践了自然会知道我所说的真实性。
思考
大部分人不响应长期激励,这点才是最重要的,明明知道早睡早起好,多少人能做到?明明知道健身好,多少人能坚持?越是长期,做的人越少,提升自己的道路上其实并没有那么拥挤。置于时间、工具等都是在变强的道路上的必经之路而已,没有不断在挑战区练习如何变强,而挑战区学习肯定会涉及到复杂的工具。在 IT 领域中,学习的强大工具的确不少,庆幸自己深处这个行业之中。
关于积累、精进、进阶
+ 硅谷王川在网上发了一段文字,他说:1. 所有的我们以为的质量问题,大多本质是数量问题,因为数量不够,差几个数量级而已。2. 数量就是最重要的质量 + 万事一理,你想写文章,那么你写够一百万字了吗?你要撸铁,那么你重复一万次了吗?你要跑步口号震天,是不是三年都没跑够一百公里?你想学Python,是不是论坛逛了无数到现在都没到一万行代码?
思考
这点给人的提示也非常重要,不要那么迷信天分,先好好重复的干几年再说,不过这点又和挑战区练习似乎有点麻烦,也就是说即使是在挑战去练习,也要不断的重复,而不是每次都练习新的东西。进一步延伸,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就非常重要,如果养成了做某件事的习惯,那么几年之后你必然在这个方向上非常厉害,而且你也不会觉得特别费力。难就难在,你明明知道这么做好,但是却不响应长期的反馈。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笨人反而容易出成绩,聪明人总想快速出成绩,可是没有大量重复,那会有质的变化。要在战略上做个聪明人,执行上做个笨人。
关于记忆、链接的一些思考
- 脑非常低效,记性不好,还会自圆其说。你用一段笔记把今天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过一些年再找出来——你先回忆下今天发生的事,再看看笔记,就会发现大脑记得栩栩如生,然而错误百出,这就是大脑的一个毛病:如果想不起来,就开始给你编
- 另外,注意力和肌肉一样,可以通过锻炼来加强
- 大脑的神经网络依赖“关系型数据库”,也就是说,所有知识必须链接到已经有的知识,到用的时候才能翻出来,否则就彻底丢失索引找不到了。大家感慨搞了那么多“碎片化阅读”依旧没什么用,就是因为连不到你的“思想大树”
- 大脑运作依赖的是“涌现”和“链接”,每个脑细胞单拿出来会发现结构非常简单,而且功能单一,并没有记忆什么的功能,但是天量细胞连接在一起,就变得异常神奇而不可思议,开始涌现一些神奇而复杂的东西——记忆,创新,冲动
- 提升大脑效率的方法在于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常用链接高速公路化,你可以一边用筷子吃饭一边侃大山,刚开始用筷子的老外就不行。你也可以不看键盘盲打输入文字,因为你长期打字,大脑里已经不需要额外注意力就可以完成这种事,我们叫“高速公路化”。通过反复练习,那部分动作对应的神经细胞便能够“硬链接”了
- 大脑在扩张链接过程中遭到人的天性的反制,人的天性并不喜欢大脑扩张链接,因为链接多了要消耗多余的能量,而人体不希望消耗那么多能量。但是更多的链接才会派生出更多的想法,才会更有创造性。以前有人说知识多了影响创造性,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都不能创造出来。创造,多是建立在知识积累上的
思考
这也就是为啥互联网行为啥变化特别快,特别多创新的原因,连接特别多。开源软件为啥进步快,也是这个原因。在企业内部,人的生活中,最好也有更多的和别人的连接。知识上,学习新的知识要和旧的知识建立连接。每一次新增一个连接,都相当于新增了一块硬盘,但是建立之后对人也是特别有帮助的。要不断适应这种建立连接的过程。
2. 财富的本质
如何向上跨越阶层
- 绝大部分人一辈子也没努力过,也没主动过,更没有主动做过艰难的决定,只是被动地接受生活的摆布,过一天算一天。这么说尽管很不近人情,不过确实也是事实。当然了,这里说的“努力”,有“主动出击”的意思在里边,克服恐惧,迎接挑战。处处被动被生活蹂躏,那叫“辛苦”。
- 等到进了群体的前0.01%,就开始拼父母,拼智商、长相之类了,往往是好几代人的积累在竞争,是否能更进一步,那个大可以不必关心,该是什么就是什么,自己也决定不了。
- 一是可以全年无休。买卖人基本都可以,白领里只有领导可以,倒也不是大家一般说的“是自己的所以拼命干”,你也可以去搞个地摊自己搞起来嘛。我认为,这种现象存在,主要是因为,做买卖的和当领导都没有保障,长期过那种太有保障太稳定的生活,生理和心理上都容易残废,我本人的技能就全部依赖大公司,想想离开大公司就心虚。
- 因为绝大部分人只是辛苦,并不是在奋斗
- 上班跟投稿一样,工作成果的后续效益都是没有的,都被公司拿走了,我认为,这个才是剩余价值的最大部分
思考
说的大多数人都知道,只是用了自己的观察和案例来说明论点。很多人看上去努力,其实只是辛苦,因为都是被动的
理解“资源边界”,忘记“边界”
- 大家往往高估自己一天能学会的东西,低估三年能学会的东西。大家慢慢体会这句话。
贫穷的本质这本书到底说了什么
- 营养很重要
- 印度的穷人就算天天吃垃圾食品也一定要看电视——稍微有点钱就要去买台电视,因为他们的生活台乏味了
- 学生的核心能力是读写算,所以应该在这方面分配更多时间,而不是想着弯道超车
- 意力这玩意儿跟肌肉差不多,也是越练越强,长期不用就废了。如果小孩长期不集中注意力干一件想干的事,时间长了就没法集中精力干任何事
- 给出的建议发现都是中国已经在干的事情
穷人翻身有多难
- 你的父母就是你的起点。比如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你父母就能把你送入好学校,手把手教你怎么记笔记,怎么分解问题,怎么培养注意力,怎么处理人际关系,均衡搭配营养,正确地找结婚对象及事业怎么发展,当你想尝试做买卖的时候还能给你一笔钱做启动资金,当你破产了还可以再给你一笔钱让你重新折腾
- 穷人最难突破的是父母
- 一套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基因,你孩子长得像你,跟你有着一样的瞳孔颜色和耳垂形状,这是生理基因。另一套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基因,你孩子做事方式也很像你,思考方式也很像你
- 穷人会把自己的很多方法和理念传授给下一代,尽管很多东西他自己也知道不对,但是不知不觉就传递下去了,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父母啥样孩子也啥样,多么令人悲观和不安
- 也就是说,假如你是个穷人,你离开了家庭,尽量不受家庭影响,但是你的社会阶层决定你周围的人普遍不是特别优秀的那种人,你从他们身上学不到太多的东西,你想变得厉害就得突破这个圈
- 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社会再演变一些年,到处都会演变成一个个的圈,你进不了这个圈,就做不了某些特定的事(做生意也是一样,有产业带优势。做学问也是如此,没有同行交流根本无法进步)
消费的枷锁
- 穷人和富人都会买奢侈品,穷人往往用他们每个月的血汗钱购买,那是本应该用来投资或者留给他们的子女的财富
- 而且穷人消费和富人消费差距很大。之前德国的一个顶级房地产商有个言论特别有意思,他说财富积累到一定时候,钱是花不出去的
习得性无助
- —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处于一种缺乏选择的状态,大脑潜意识会慢慢认为做任何事都无法改变现状改变自身命运,于是会进入一种所谓习得性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的状态
- 如果长期不做选择,大脑就会变得很消极。很多人说自己感觉自己快要得抑郁症了,其实可以反思下是不是自己平时几乎没什么事需要自己选择,完全是生活逼着你在往前走?这种状态下,时间长了确实会产生一种越来越严重的消极状态
- ,一个人要从消费者向生产者转变,才能改变困境。因为生产的是大哥,消费的是贫者。如果一个人一直做消费者,玩别人的游戏,吃别人做的菜,而不是向生产端转进,那就会一直处在一个坑里,永远也别想翻身(要做一个能生产内容、产品、想法的人,这样才会有所提升)
“贫穷陷阱”到底是什么
- 也就是说,穷人不但不擅长赚钱,反而擅长浪费钱,而且通过仔细的计算发现,穷人用于奢侈品开销的比例远远高于富人
- 《贫穷的本质》作者应该是跑到那些穷地方抽血测量过,他发现穷人体内的皮质醇含量指标比正常状态要高很多。为什么呢?因为穷人的生活中琐碎的、无能为力的事情多,疲于奔命,精神上的痛苦比正常人高得多,这就导致他们的皮质醇含量指标比正常人高得多
- 日本也一样,“二战”后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女性节衣缩食也要买个名牌包,这些年明显已经开始“去物欲”。我去年去日本,发现很多女孩已经只挎一个没有商标的大布袋子了,十年前这种情况非常少见。现在中国很多人把家里不必要的东西扔掉,只剩下几件必需品,这种“极简主义”思潮也是日本来的,这种潮流在中国会越来越明显
- 简单的欲望,只需要放纵就可以实现,而高级的欲望,放纵是实现不了的,需要的是自律和克制。
思考
也就是说穷人的压力更大,为了释放压力只能在买奢侈品、看电视这种对未来毫无帮助的事情上,一生都在这一层打拼,能向上跨越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链接即财富
- 它似乎真可以修正,跟你心里的样子越来越像。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比悲观蒙蔽双眼更郁闷的事了,乐观会带来财富,悲观会带来灰暗
3. 认知突围
掉进坑里如何爬出来
- 清朝为什么没有发生工业革命,以及内卷化到底是什么概念?——清朝人口太多,人力成本非常低,所以,不管人们做什么,都不需要改进技术,通过增加人力就可以解决
- “小孩靠教育,年轻人靠勤奋,中年人靠运气。”是的,教育其实是很多人的“贵人”,知识本身就是上帝,可以帮助很多人提高很多层次
- 对一个人而言,勤奋和智力学识都是基础,能不能实现跃迁,主要靠运气
- 很多特别富裕的人喜欢看风水、算命什么的,因为他们经常从不确定性中受益,想持续维持这种状态,几乎无法避免掉进迷信这个坑里
是什么让我们变得更强
- 所以塔勒布认为,你缺乏创新精神,是因为你面对的麻烦不够多,如果没麻烦,可以去找点小麻烦
- 每天按部就班的人,相对来说用脑就比较少,锻炼得少,自然有些能力这辈子都训练不到
- 人类为了对抗海洋贸易的巨大不确定性,所以引入了股票、保险和期货业务来对冲风险。俾斯麦之前,德国贵族差点在1848年革命中被屠了,所以德意志帝国为了防止爆发革命,最早引入了社会福利制度,给老百姓上保险发养老金,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俾斯麦更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思考
的确碰到问题更多的人解决问题能力更强,比如做生意就是,每天都有一堆问题,公司也是一直有问题,如何动态的平衡这些问题?如何
承认平庸可能才是进步的第一步
- 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剩下不普通的人下一代也会向普通人跌落,之所以跌落不明显,是因为他父母给他充钱买了“道具”
- 人生的路往往是在一个阶段完成所有任务后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有点像游戏里的角色升级,但是生活的诡异之处就在于,没人告诉你有哪些任务是这个阶段必须完成的,所以很多人一直被锁死在低阶状态,陷入低水平循环
- 人一生有三次妥协:第一次是意识到父母很普通;第二次是意识到自己也很普通;第三次是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原来也很普通。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这个看法不言而喻是正确的
- 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有助于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论。如果意识到自己是普通人,并且能够接受这一点,日拱一卒,慢慢来,坚持下去
思考
智商上的优势可能会有那么一点点,不过最终决定差异的还是不断的练习,突破舒适圈在挑战圈的练习,绝不是天赋,天赋可能在顶尖选手里不起作用,因为大家都差不多。
你需要在生活中加入不确定性
- 一个人的工作技能将会在其毕业五年之后,也就是二十七岁左右的时候,达到巅峰水平。对于技术出身的职业者,比如码农,工资一般会达到最大值。但是一旦过了这个年龄线,一个人就会迅速出现一种懈怠的状态
- 这些年,我有个非常不好的感悟,虽然有些让人难以接受:一般的企业如果对员工过度人性化,这种企业往往走不远。走得远的,往往是那种对员工严厉的企业
- 根据以上的了解,我们就能概括人们到了三十五岁以后为什么难以被很多单位欢迎了:
- 一、三十五岁以后的人技术能力早就停滞了,或者说毕业五年后技术进步并不明显
- 二、激情开始消退
- 三、工资非常高,性价比极差
- 四、现在的环境能轻松找到可替代的人
- 五、绝大部分人没法成为领域不可替代的专家
- 六、小公司学不到核心竞争力,大公司不会让你不可或缺
- 我发现最大的一个问题,三十五岁的人们最大的问题往往就是“船沉”,也就是整个部门被裁撤,产品被淘汰,或者技术过时了。如果不发生这类问题,不被抛到人才市场,也不大会有问题
- 所有心理问题本质都是生理问题,可以通过改造体质来解决
积极才是硬道理
如何坚持下去并成事
- 不过有几件事,我却坚持了下来,天天做也就没什么特别的感觉,竟然成了习惯,哪天没做心理状态就很不正常。比如我坚持每天看二十分钟的纪录片,每天总看两页书,每天溜达半小时,每天写几百字等。我的这些习惯都产生了巨大的收益,远远超过了我年轻时候那些激进的举动。所以我忍不住反思,为什么这些事情我能坚持下来,其他的事却坚持不下来?我想了很久,慢慢发现了,其实关键我做的这些事情都在舒适区
- 如果你做的事情是长期的,那么你定目标的时候一定不要偏离舒适区太远,否则结果大概率是自取其辱的
- 如果想做一件事,不要把目标定太高,而是要往低定,要追求每天“从容的开始”,而不是一天取得十天的效果。再强调一遍,制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容易,具体操作的时候,每天把目标先达成了,然后再自由发挥
- 这就是我理解的复利法则:规模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涌现出完全超乎想象的东西。很多新模式都是依赖规模(知识、财富等)才能做的
- 直到三个月后,你才能一口气做到摇几百次哑铃,做几十个引体向上,这时候才算真正开始健身了。到了第二年的时候,身体已经完全适应了高强度的训练,到那个时候,一次的训练量能顶得上两年前一个月的。这就是复利效应,也就是说规模越大,得到的也就越多。
思考
普通人总想一步登天,可是总是事与愿违,不如每天进步一点点,哪怕只有一点点,只要姿势舒服,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娱乐到底是怎么致死的
- 开始认识到绝大部分事情并不需要天赋,投入时间多,就能做得好,做得越好,就越愿意投入更多时间
- 一个合格的日本游戏宅男完全可以做到一辈子不谈恋爱,快快乐乐地断子绝孙
- 了。不过凡事有度,如果一个人花大量时间玩游戏,就容易对其自身造成巨大的伤害,因为游戏不仅让人浪费时间,而且会腐蚀人脑中的奖励系统
- 在强刺激环境中久了,一个人看一本书的欢乐,远远不如去游戏里开几枪。那些原本就很闹心的东西,比如学习、考试、上班,现在变得让人更痛苦了。这些现象对个体可能不太明显,但是放在群体层面来观察就非常明显。国外有专门的对比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长期迷恋游戏的人在长期任务中表现得非常差
- 毒品的作用原理是通过药物让大脑兴奋,产生愉悦感。现代游戏和娱乐节目是通过视觉听觉来做到这一点。如果一个人长期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可能是新时代最酷最隐形的一种死法,让你快快乐乐、不知不觉地变成废人,慢慢地,没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一干枯燥的事就疲劳、暴躁
思考
向上是如此之难,而堕落又是如此简单。意识到这一点,就会发现其实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只要做时间的朋友,你就会变得优秀。也提醒我们,少玩游戏少玩哪些大众都有兴趣的东西,那些都是要消耗生命的东西
为什么“丧尸文化”越来越严重
- 受丧尸文化影响的人只接受基础的刺激,越来越多的人生活的重心只有玩游戏,犹如僵尸只爱吃脑子。受丧尸文化影响的人生活没有高级目标,只有基本需求,一时刺激一时爽,一直刺激一直爽。他们深陷电子鸦片,日夜沉浸其中。受丧尸文化影响的人生活没有高级目标,只有基本需求,一时刺激一时爽,一直刺激一直爽。他们深陷电子鸦片,日夜沉浸其中。
- 也就是说,社会越稳定,僵尸文化越繁荣
- 我们要明白,那种放羊、生娃、再放羊模式才是真主流,也就是说,不求上进才是跨文明的核心文化。力争上游终生奋斗的,永远都是少数人,属于非主流。那既然不求上进是主流行为,自然要有配套文化,也就是我们说的丧尸文化,只不过有些人感染得多,有人感染得少
- 再看看现在的美国,上层进化出来了极其复杂的玩法,他们通过制定规则来赚取丰厚的利润,中层其实跟我国中层差不多,也是以家庭为中心,教育孩子,只是他们不管自己的老人。底层现在饿不死,开始输出各种垃圾文化,倒也不是他们故意要输出,而是这些东西流动性好,比如把天天醉生梦死说成是享受当下,把不积蓄甚至超前消费说成是洒脱……
思考
丧尸不仅可以用来身体也可以用来形容大脑,这点很有意思,仔细想想说的也很有道理。很多人不就是丧尸吗,为了追求底层的快乐,深陷其中,并且整个社会都弥漫着这样的一种文化。时刻要记得提醒自己,不要做个丧尸,永远不要
5. 年轻的时候我们如何选择
不要偷懒,也不要耍机灵
- 硬指标达不到,你就没办法建立那种神经元之间的硬链接,也就没法做到收放自如。不要迷茫,不要郁闷,还没写够五万行,你找不到如何编码的感觉是正常的,就像你初中之前写出来的作文跟智障写的似的。多练,总错不了
- 他说其实编码和写文章这俩事是一回事,你得不断地写,才会有感觉,才不会出错。你写得少,没法下笔成章,写出来的东西别人读起来困难,你自己的想法也传达不出去。不信的话,你自己试试,写一段话或者一篇文字。如果好几年不写,你就能感受到再写东西有多别扭
- 看看自己能不能写完第一个阶段的一万行代码。如果你写完了,看看能不能写到五万行,如果能写到,你确实适合搞这个。这些需要多长时间完成?事实上你要是合适的话,很快就完成了;不合适的话,估计这辈子都达不到,写几行就忘记这回事了
思考
就两个字扎实,没有那么多天才,就是扎扎实实的干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变强
不要把你的想当然作为选择的依据
- 金融领域的薪资收益存在明显的“头部效应”,也就是头部的1%拿走了整个领域几乎所有的钱
- 但是能做性能优化和架构的码农,月薪五万以上很普遍,倒不是多难,是需求很大,造成供不应求。将来选择职业时候要选艰苦、有挑战性的那种项目,去攻山头,长期收益特别大
- 我去过很多高校招生。在面试这些学编码的同学的时候,我发现,80%的学生整个大学代码量不超过两千。只好招聘了这些人以后重新培训他们
思考
选择领域就像做生意的选择市场,不同的领域对以后的薪酬影响非常大,如果选择计算机其实只要肯下功夫,做到年薪50万还是有很大希望的
技术才是硬通货
- 之前总有人感慨大城市里邻居之间比较冷漠,其实这才是正常社会。村里那种互相都认识,天天互相打探,流言蜚语不断,每走几步就得跟人打招呼才让人身心疲惫
- 除了部分专业性极强的专业,比如医生和律师,绝大部分人在毕业五年内就开始折腾跟自己专业无关的事
- 等到你工作五年之后,几乎不会有人关心你的专业了,你的标签是由你之前工作的单位和你的毕业学校共同组成的
- “学习的能力”有两重意思,一是不惧怕学习新东西,二是知道学习曲线,能够顺利抗过学习新知识初期的挫折感
- 坐在潮头,奋斗一年顶十年
思考
这个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没有一技之长,凭着那几年经验一直在社会上生存,虽然说发展快,但是让社会进步的人就是少数人
6. 看懂趋势,掌控未来
富人是怎么赚钱的
- 整体而言,赚小钱有无数的门路,却没什么固定套路;赚大钱有明显的套路
- 核心城市核心区的地产,只要城市发展,这类型的地产就会一直升值,这件事这些年大家也都感觉到了
- 前沿技术公司股票,大家如果关注美股,这一点感受会非常深,而且巴菲特也长期持股微软和苹果
-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关系,我们可以好好体会下这句话的内涵。大佬们开挂的人生关键就是关系、廉价资金、内部信息这三元素在循环起作用,并且相互促进形成正反馈
- 负利率不会是大家翻身的机会,它本身意味着机会的减少和社会的平静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