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之谜

| 分类 读书笔记  标签 创业  互联网 

一吴军老师又一大作,先讲硅谷如今的成就,别人对硅谷宛若是真的分析。接着讲硅谷起源,引申出自己对硅谷奇迹的解读。最后上升到哲学高度,如今硅谷的方法论。脉络清晰,文笔流畅。

第一章 硅谷的奇迹

看到这里才觉得文史哲对人的帮助,为什么硅谷会成功,一个简单的问题反映了人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换句话说人的境界

  • 基本数据
    • 人口只有450万~500万(也就比宜昌多一点),面积500平方公里
  • 明星公司
    • 仙童半导体,20世纪60年代,全世界半导体巨头9成以上先后就职于此。没有仙童就没有硅谷,孕育出英特尔等
    • 苹果
    • 甲骨文,开创卖软件模式。之前IBM等都是卖硬件和服务一起销售
    • Sun
    • 思科
    • 雅虎
    • Google
    • Facebook
    • 基因泰克(现在被Roche收购)
    • 特斯拉
    • Instragram
    • WhatsApp
    • Youtube
    • Next
    • Twitter
    • Snapchat
  • 顶尖大学
    • 斯坦福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孵化了不少生物医药公司(基因泰克,生物公司大多集中在硅谷北部,IT集中在硅谷南部)
    • 伯克利人和斯坦福人的差距就是创业主动性的差距,一个是技术上”做足“之后创业,一个是为了创业找技术
  • 风险投资
    • Menlo Park沙丘路,聚集了全球最大、最多的风投公司
    • 洛克(Arthur Rock),仙童、英特尔、苹果、摩尔地尔定律发明人
    • KPCB -> 克莱纳(Eugene Kleiner)、帕金斯(Tom Perkins)、菲尔德(Frank Caufield)和拜尔斯(Brook Byers)
      • 投资基因泰克汇报高大上亿
      • 康柏
      • 亚马逊
    • 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 瓦伦丁。加州特有的树,希望公司能像红杉树长寿且规模大
      • 苹果
      • 甲骨文
      • 思科
      • 雅虎
      • 网景
      • YouTube
    • Y Combinator -> Paul Graham。天使投资和创业辅导
      • 先后投资500家小公司
    • 美国东部NEA(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
    • 日本软银
      • 阿里巴巴等
    • 俄罗斯DST
      • Facebook
      • Zynga
      • Twitter
      • Groupon
      • 小米
      • 京东
      • 阿里巴巴
  • 产业变迁
    • 很多地区靠一个产业而发展,底特律的汽车、香港的转口贸易,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停滞继而慢慢衰落,很少有在几次技术浪潮中都保持繁荣的
    • 80年代半导体衰落,迁出硅谷,发展生物制药
    • 90年代引领互联网
    • 新世纪特斯拉和大数据

第二章 宛若似真的分析

气候因素,斯坦福贡献,风险投资都对硅谷有帮助但是,远不像一些媒体报道的那样,是促成硅谷决定性帮助。而政府的扶持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则与硅谷无关

  • 硅谷成功的气候说
    • 地中海式气候只有旱季和雨季,全年有有三分之二是晴天,全年气温在15~28摄氏度
    • 反例
      • 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气候好得多但是欧债中心来自这些国家
      • 即使同一个国家如意大利气候好的南部地区落后于气候一般的背部地区
  • 斯坦福之说
    • 正方
      • 很多人认为硅谷之所以长盛不衰要归功于斯坦福向硅谷输送新技术和优秀人才,直接孕育出引领后一代技术浪潮的新公司
      • 孕育公司分类
        • 太远和思科,20世纪80年代
        • 雅虎和Google互联网1.0和2.0
        • Snapchat和Instgram代表了移动互联网
    • 作者
      • 硅谷诞生(20世纪50年代)之后相当一段时间里,斯坦福毕业生对硅谷贡献并没有今天那么大(拉长时间看问题)
      • 硅谷繁荣靠半导体,当时为半导体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大部分来自美国东部,比如MIT
      • 斯坦福真正有帮助的是土地
      • 好大学聚集体周边未必产生高效率的科技园,比如波士顿地区
  • 风险投资说
    • 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主要风险投资都集中在华盛顿到波士顿的东北地区,即美国传统的工业区
    • 办公室设立在硅谷地区第一家真正成功的风险投资是1961年成立的Davis& Rock,不过合伙人都来自硅谷之外
    • 风险投资的强度比其他投资都低很多,现在美国全年也就300多亿美元
  • 政府扶持说
    • 减免税收
      • 山景城 Google所在
        • 2012-2013年度山景城(硅谷中心地区)收入2.3亿美元,一半是服务性收费,四分之一房产税,最后四分之一零售税。Google并没有给当地直接贡献,因为营业税是交给营业额所在地而不是总部所在
        • Google在改善市政比如提供免费WiFi和提供清洁能源提供不少资金和技术支持
      • 库帕蒂诺市 苹果所在
        • 2014年市政收入1.2亿,其中包括为建设新总部一次性缴纳3千万美元,除此之外也不怎交税
        • 2009年学区代表找苹果希望获得几百万的善款,乔布斯一口回绝
    • 是否在资金上帮助硅谷
      • 一般给短期看不到经济效益的长线项目
      • 奥巴马对湾区支持较大的项目只有Solyndra,2011年也破产
      • 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硅谷并没有获得美国政府帮助但是却在2003年奇迹般的恢复并变得更强大
    • 政府支持项目对科技产业影响
      • 二战之后美国政府出钱转换成民用产品包括核能技术、计算机、互联网不过这些技术开发给全世界
      • 硅谷并没有得到任何政策的倾斜
  • 知识产权保护说
    • 开发一种新处方药要20年的努力,投入至少20亿美元,甚至近百亿美元。如果其他药厂都想印度人那样盗版,研制新药的药厂可能连研发的成本都收不回来。有人认为盗版药物旨在治病求人,但是这其实也对投入了20年精力的上千名科学家谋财害命(这个观点从前没想过)
    • 美国对侵犯知识产权的处罚不是简单的损失性赔偿,而是惩罚性赔偿
    • 2013年加州有近一半的专利授予硅谷之外的地区(洛杉矶和圣地亚哥),华盛顿州同期人均专利获得比加州还高点,可见硅谷专利数量并不高
    • 大多数公司申请专利主要出于防御目的
    • 专利既能维护发明者的权益,也能阻碍科技进步。比如现在的IBM和微软。如果一个公司必须考专利来维持自身市场时,恰恰说明他们在竞争中落伍了
    • 2009-2013获得专利最多的10家公司是IBM、三星、佳能、微软、松下、东芝、索尼、LG、精工-爱普生、GE
  • 波士顿地区并没有出现硅谷
    • 土地面积、人口数量、人均GDP都和硅谷相当
    • 教育方面是大学和人才最集中的地区
    • 美国政府对波士顿地区的扶持力度远远高于硅谷的地区支持,很多项目都交给波士顿周边的大学和IBM等公司
    • 长期以来和加州一样被认为是最开放和最合适移民的地区
    • 波士顿宜都市美国最富有创新力的地区,很多重要的发明都源于此,比如最早的电报、铺设最早互联网的BBN等
    • 20世纪80年代后,该地区不仅没有出现一家美国财务500强企业,而且之前的数字设备公司和王安电脑等都被贱价出售

第三章 硅谷的起源

  • 硅谷前传
    • 冒险家乐园
      • 1835年湾区发现金矿,1849年大批外国人远渡重洋来这(49人队就是以此命名)。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也发现了黄金,便把这里称为旧金山,墨尔本为(新)金山
      • 1886年斯坦福捐出250万美元,作为创立斯坦福大学基金。1893年斯坦福趋势全部遗产用于办学,才有了今天的斯坦福
      • 1929年到33年的经济大萧条,以及二战。加州美元金融业和工业基础,大萧条中没有受到太大冲击
      • 由于军事目的,南部加州(洛杉矶和圣地亚哥)的军事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 独特的政治和文化
      • 追求各族群平等机会的同事,强调个人奋斗的保守主义
      • 这种文化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大部分人生意人遇到问题时,习惯于靠自己的努力走出困境而不是寻求政府的帮助
      • 另一个特点是自己动手(DIY,Do It Youself)
  • 天时地利
    • 小沃森成为IBM总裁,提高研发经费。IBM新建研究中心在圣荷西南部Almaden山区,此举为湾区带来了大量的计算机人才
    • 特曼(硅谷之父)提出解决斯坦福财务危机的方法,建立科技园
  • 怪才和叛徒
    • 肖克利从各地找来当时没有名气却非常优秀的年轻人(但是早起员工却没有原来贝尔实验室的同事,说明很难共事,太有个性)
    • 肖克利不是好领导也没有商业远见,于是8个年轻人集体叛逃。1957年年9月18日诺伊斯等八人向肖克利提交辞职报告,这一天被《纽约时报》成为人类历史上10个最重要的日子之一
  • 仙童公司
    • 洛克帮助寻找资金投资仙童,菲尔柴尔德提供一笔138万美元的18个月贷款。不过合同和如今的风险投资完全不同,获得了创始人可以获得的利益上线,为诺伊斯和摩尔的二次叛逃埋下伏笔
    • 仙童给湾区带来了半导体产业,由于半导体的材料是硅,因此这个地区得到了一个新的名称-硅谷

第四章 硅谷的发展

  • 硅谷1.0 - 信息前夜的前夜
    • 半导体产业的确立
      • IBM Almaden实验室、肖克利半导体公司和仙童公司的创办使得湾区在计算机行业展露头角
      • 1959年 总经理Edward Baldwin带领8名员工创立了自己的半导体公司Rheem,此举意义深远,一更公司很难像工业时代那样通过拥有生产资料把大家组织到一起了
    • 百花齐放
      • 诺伊斯成为总经理后努力在公司营造出轻松的工作氛围,没有等级差异。吸引了大量人才
      • 拉斯特、霍尔、罗伯茨创立了Amelco公司,后和母公司Teledyne成为美国军方(包括航天工业)重要的半导体元器件供应商
      • David Allison带领几名工程师得到雷曼兄弟公司投资,创立了和仙童直接竞争的Signetics公司
      • 奈尔和摩尔的助手好似创立了Molectro,当年被国家半导体公司收购
      • 克莱纳离开了仙童,去做天使投资
    • 内外部竞争
      • 1964年仙童在香港工厂建立,从此,半导体集成电路价格大幅下降,需求飞速增长
      • 1968年诺伊斯和摩尔离开创立了英特尔
    • 新王者
      • 英特尔成立伊始就研制出了拳头产品-动态存储器DRAM
      • 1969年Busicom决定做一款可编程计算器变找到了英特尔设计一款非常便宜的处理器,Inter做成了一个通用的器件Intel 4004,靠着x86处理器在半导体行业占据了通知地位
  • 硅谷2.0 - 信息时代
    • 转型
      • 80年代,日本在某些集成电路的设计和制造方面赶上甚至超过了美国。80年代末,全世界最大的三家半导体公司分别是日本东芝、日立和NEC
      • 但是硅谷缺考计算机软件和服务行业的巨大发展使得硅谷在全球IT产业中整体份额有所提升
    • 软件业的契机
      • 1969年IBM为了避免垄断诉讼而放开了软件市场,摩尔定理使得计算机进入家庭成为可能,这个市场完全是一片空白
      • 最早得益于上述软件发展机遇的大型软件公司,是美国东部的联合电脑公司(Computer Associates Technologies)又称冠群电脑公司和Oracle
    • 卖软件 - 甲骨文的新模式
      • 开发数据库和IBM竞争,开创了新的模式只卖软件,不是靠收服务费收存
      • 甲骨文又为用户开发了一套开发工具,这样社会上有培养了一批基于甲骨文数据库系统进行二次开发的程序员
    • 硅谷由“硬”变“软”
      • 10大软件公司除SAP和爱立信,剩下的8家在美国。100大软件公司,8成是美国,一半在硅谷
      • 硬件主导公司比如思科,3Com和Novell大部分从业人员也变成了软件工程师
      • 软件业能够在美国崛起的原因是,绝大多数人愿意花钱买软件
    • 风险投资的作用
      • 风险投资人看来,拆掉一座旧房子,用里面好的砖石搭建新房子,要比慢慢改造一座旧房子有效率得多
      • 硅谷工程师主键养成了再培训和改行的习惯,很多人工作几年后会回到学校学习新知识,然后换一份与原来性质完全不同的工作
      • 初创公司的雇佣关系变成合作关系
  • 硅谷风险投资自身的发展
    • 凯鹏华盈和红杉确定硅谷风险投资的原则
      • 投资就是投人,选对了人,就能把不好的项目变成一个好项目,风险投资人要储备这种技术和管理人才,以便今后把他们排到所投的公司去挑大梁
      • 洛克等人的投资理念还是替人管钱,但是克莱纳和帕金斯不同,确定里管理者(普通合伙人)和投资者(有限权利合伙人)之间一个公平的利润分配原则。克莱纳、帕金斯、Frank Caufield、Brook Byers4人最后成立KBCP中文凯鹏华盈
      • 瓦伦丁创办了红杉资本(Sequoia Captial)
      • Double Down前一轮投资的公司里表现好的,下一轮融资时砸更多的钱
  • 硅谷3.0 - 后互联网时代
    • 小快灵
      • 开发软件的硬件和软件成本急剧下降
      • 类似YC孵化器创投这样的风险投资基金在硅谷有多,资深人士亲子挑选有前途、愿意创业的年轻人加以培养
      • 3.0时代硅谷公司有很强的创造力和非常灵活的管理方式,让硅谷继续保持长青

第五章 硅谷的奥秘(上)

  • 叛逆和宽容
    • 加州人素爱冒险和喜欢尝试新的东西,并且有法律保障叛逆文化
      • 美国各个科技公司员工对需要与公司签订竞业禁止协议,创造性被压制,并且跳槽麻烦(2005年微软状告李开复跳槽Google)
      • 加州有一项规定,当一个人必须使用某一项技能才能生存时,就必须允许他使用。但是不能明确讲述自己过去所做工作细节,不应继续使用原公司程序、数据、设计图纸等知识产权
    • 硅谷的谎言 - 车库文化
      • 除了苹果,其他Google、思科、英特尔、太阳、甲骨文和雅虎都是在原雇主(或就读的大学)孕育出来,甚至直接拿了原雇主的技术创办了公司
      • 东部名牌大学更看重纯学术研究
      • 宽容虽然短期看来没有直接收益,但是长期来看对硅谷发展贡献不小
        • 斯坦福,每年捐赠10亿美元左右
        • Palo Alto Network允许员工创业,并给了10万美元天使投资
      • 10年前国内一些从原公司派生出来的新公司,不过是掌握了市场和销售人员简单的重复原公司的业务
  • 多元文化
    • 硅谷地区人口结构和美国整体结构不同,占美国人口4%的亚裔占当地人口30%,即便是白人,很多也是从东欧、法德和中东地区来的移民
    • 硅谷公司很多只是十几人的小公司就开始进入国际市场,比如WhatsAPP,如今8亿多活跃用户,超过微信。当时腾讯开出10亿美元收购,被对方一口回绝。(文化和中国差别很大,只有六七个后台工程师的小公司,却在做着支持20种语言的事情,开发产品特性优先次序和腾讯完全不同)
    • 硅谷不仅明显公司在努力全球化,即使是不太出名的小公司,也会第一时间开拓国际市场(这种国际化意识中国很少看到)
    • 开发全球化产品的好处是,进入每一个市场的难度小很多。但是如果为每一个市场单独开发难度则大很多,而且市场有限
    • 青花瓷和iPhone也是融入了多种文化的产品,硅谷的产品像好莱坞的大片满足80%的需求,而不是满足1%的需求
  • 拒绝平庸
    • 追求卓越是企业生存的需要
    • 高成本导致了正向淘汰,东湾有一个汽车装配厂60年代是通用汽车公司,80年代让位丰田,现在则卖给了特斯拉。今天Google的总部是当年明星公司SGI总部,Facebook则是Sun的总部。因此总有一部分人工作技能无法适应新的变化,最终不得不搬出硅谷
    • 房价涨幅比收入快,一流的人住在最好的地方,二流的人才有地方住,三流的只好离开硅谷(这样的淘汰就好像适者生存,虽然残酷但是留下的是最优秀的)

第六章 硅谷的奥秘(下)

  • 宽容失败的文化
    • 大部分文化里社会对失败宽容不够,在欧洲大陆或者日本,一个人只要创业失败一次,基本上就没了翻身的可能
    • 扎克伯格经常在公司里讲“如果你没有遇到失败,说明你跑得还不够快”
    • 一个初创公司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领先的公司,而且必须是一个学习机器
    • 对失败的不够宽容,导致在中国的很多企业里,员工和主管往往只找最省力,最稳妥的捷径走,很难静下心来投入足够的资源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 工程师文化
    • 工程师、律师、医生属于专业人士,社会地位高,很受人尊敬。收入较高,工作稳定,时间灵活,休假多,很多人愿意做一辈子工程师(不仅仅提高收入就可以)
    • 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工程师不关心那些理论的东西,理论问题还没解决时,设法绕过去,搞定实际问题
    • 大量的硅谷工程师每天都在不断地尝试各种各样的尝试
      • Andy Rubin就是典型的例子,把Linux用在手机上
    • Jeff Dean和Sanjay Ghemawat是最早发明云计算技术的工程师,至今仍然在写代码,Unix的发明人也是
    • 不仅动手,更要会动脑。作者第二次回到Google时,辛格博士动员吴大师说,他的部门产品经理和工程师比例1:200多(这个反应了工程师为主的特点,工程师不仅写代码,也考虑大量的产品细节。但是苹果是这样的吗?工程师多就一定好吗?)
    • 工程师的5个等级
      • 5-独立完成任务
      • 4-领导产品,知道所出来的东西是否有用,易用,产品是否稳定,还要具有一定的领导才能
      • 3-行业最优,不仅仅在技术水平、对市场的了解、对用户的心理的了解以及组织能力等诸方面,还有悟性的差异上。硅谷极少数人只花了五六年时间,但是再聪明也要花这么多时间,如果做了几年就开始做行政管理工作,基本上和这个水平无缘
      • 2-改变世界,比如第一台实用化电脑个人电脑的沃兹尼亚克、iPhone和Google Glass的总设计师
      • 1-开创行业,爱迪生、特斯拉、福特,二战后有保时捷博士,本田宗一郎和硅谷的诺伊斯
      • 不同层级、不同贡献工程师之间,工资和奖金差异不大,但是期权调节了他们收入。使得第二等的真实收入可以比第三等多出一个数量级,第三和第四等之间,收入可能也有数量级之差
    • 欧洲国家工程师收入上没有很大差异,导致了欧洲很多国家创新不足
  • 不迷信权威
    • 不受专业的约束,不看一个结论是谁来给出的而是更看重改结论的过程是否有理有据
      • Google上市后著名投行开始为其管理资产,但是一些工程师发现这些大牌投行带来的投资回报率和控制风险的水平,并不比他们做的更好。于是这些人自己成立了一个对冲基金管理自己的资产。后来高盛等投行里面的一些基金经理来取经,甚至外面的人也希望这些工程师帮忙打理资产
      • 凯鹏华盈的投资人对财务和金融既不精通,也没有兴趣。但是他们的投资回报是风险投资中最高的
      • Elon Musk原先学习物理,创办的第一个公司是支付,另外创立的三个公司是航天、汽车和太阳能(除了通才教育,我认为不给自己设限才是最重要的)
    • 重实不重名
      • 硅谷公司从录取开始就显示出对权威和经验的一种淡漠,在Google不管面试者名气多大,水平多高,过不了面试也是白搭。美国顶级计算机系教授推荐了两个学生来Google面试都被录用,后来自己来应聘反而没有过
      • 在员工定级、工作安排和提升上,资历起的作用很小
    • 敢为天下先
      • 70年代的拉里.埃里森决定做关系数据库,当时并不被看好
      • 2002年布林准备做图片搜索,但是当时技术不成熟,人脸转30度短期内无法实现。但是布林找了一些博士毕业生几年后就做出来了。主要贡献者Kevin Jing后来辅导了一个中国留学生,这位实习生在Google呆了一个暑假后,找到一个学商业和工程的朋友一起创办了Orbeus,反过来挑战Google,最后被亚马逊以几千万美元收购。
  • 扁平式管理
    • 减少层级和分权
      • DEC一度世界第二大,曾经出现过上下九级只有一个单一汇报人的奇葩现象
      • 为何硅谷可以做到?
        • 来到硅谷的人目标明确,寻求个人做事上的发展,而非做官上的成功。这里一个明星公司的普通员工,甚至比一个发展缓慢的副总裁更受到人们的尊重
        • 同等收入规模的公司里,公司规模较小,人数也少
        • 激烈的竞争逼的,管理层级较多的公司会因执行力差率先被淘汰
      • Google一名资深工程师或者产品经理,即使不担任任何行政管理工作,也能决定数万美元的采购,而不必请示任何人(这种分权的思想我觉得就是员工才是企业真正主人的实现)
      • 上级对下级只有人事上的否决权,而没有决定权
    • 虚假的扁平式管理
      • 开大会时,会场座位就分为了三六九等
      • 每个人的办公室场所完全与职级挂钩
      • 公司和员工之间缺少正常沟通的渠道
      • 各种福利、津贴、差旅标准因为级别不同,差异巨大
      • 上级对下级具有过大的人事权,从找品、考核评估到提升
      • 很多事都要层层审批
    • 扁平式管理的本质-契约精神
      • 员工旅行他们对公司的责任和义务,公司则为他们的发展提供空间。每个员工和公司都是一种契约关系
      • 很长时间内Google创始人布林一直和大家一样出差坐经济舱,酒店档次也一样。当Google经营稳定后,所有员工都能享受五星级酒店的待遇
      • Facebook的Mark甚至没有固定的办公室
      • 硅谷不同公司不同级别的人,区别主要在于基本工资,以及当初和公司谈好的股权上。硅谷公司一些重要的岗位,比如CTO、CFO劳动合同并不老板和他们直接谈的,通过一个第三方咨询公司三方协商而定的一个利益分配方案
  • 世界的情怀
    • 世界上总有一些梦想家,硅谷格外多。比如Google的布林和Elon Musk
    • 能挣钱的公司很多,但是能够改变世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伟大公司却不多

第七章 工业时代的科学基础

  • 牛顿和机械思维
    • 工业革命开始前的两千年里,世界各地的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太大提高
    • 牛顿的《自然哲学数学原理》教给了瓦特关于力学的理论,而且让他学会了一种方法论,风靡整个19世纪的机械论。在牛顿之前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充斥着迷信的恐惧,虽然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电取代蒸汽机成为了动力的主要来源,但是基于机械运动的方法论依然被运用到各种发明之中
    • 为了追求效率,管理者和学者们不断优化企业的管理,这种管理方法和机械思维也是一致的
  • 泰勒管理理论
    • 效率优先,优化流程和标准化管理。就是今天所说的ISO标准的理论基础(人之所以感觉像一个螺丝钉估计也是如此),传统软件开发的瀑布模型也是如此
    • 同构的梳妆组织架构
      • 事业部制
      • 接收到具体任务的员工,与生产线上的工人类似,无法站在全局的角度洞察产品
      • 无法适应用户需求经常发生快速变化,产品生命周期很短的IT行业
    • 人性化管理
      • 资方善待工人,工人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
      • 经济萧条时,劳资双方零和游戏变的火药味十足
    • 可预测性
      • 把汽车零部件放到生产线各个起始点,几天后一定能够在终点造出一辆汽车
  • 现代工业企业管理制度剖析
    • 资本的作用
      • 工业时代,金融资本对社会控制力达到了顶峰
      • 全世界工业化的过程中资本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 生产资料
      • 工业革命以后,各个行业制造产品的模式都变成为工厂提供生产资料,工人们来工作
      • 互联网2.0以前,再有名的记者都必须隶属于一个报社或者电视台
      • 很多地方政府在创办科技园以提供免费场地作为吸引人才的诱饵,骨子里还是认定这种生产资料在经营活动会起决定性作用
    • 人和企业的关系
      • 每个人都是里面的一个零部件,换掉一个人,就如同换掉机器的一个部件一样
    • 企业中人和人的关系
      • 上下级之间是一种明确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
      • 工业时代的公司里,每个员工和中层管理者能够发挥多大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级基于他多少资源
      • 工业时代的企业,升迁最快的人,未必是最会做事的人,而往往是最会“做人”的人,也就是那些善于把自己优化成最适宜公司现有组织结构的人
    • 分配制度
      • 劳资双方利益很难雕和,因为在根本上他们是在玩一个零和游戏
      • 很多企业宁可通过劝退的方式解雇老员工,然后雇佣新员工,以降低劳动力成本,好些企业视图通过少付一点薪酬(甚至拖欠薪酬),降低劳动力成本,也不愿意投资进行技术改造和提高劳工待遇
      • 美国企业行业现在基本上被工会搞垮,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有90万汽车工会会员,只有1/5上班,其余都是退休工会会员以及退休遗孀。今天每辆GM制造的汽车福利成本依然比丰田同类产品高出1000多美元
      • 这种劳资之间的拉锯使得很多行业在微利和破产保护之间来回震荡
    • 专利制度
      • 整个工业时代直到今天,可以说专利制度极大地促进了创新。专利制度是机械思维的产物,在工业时代,任何想法变成可以盈利的产品,必须通过某种(机械的)过程,保护好了这个过程就保护好了发明
      • 信息时代,通过专利保护一种发明没那么容易,因为做一件事可以有多个实现的手段。
        • 高通公司发明了CDMA的3G通信标准,并且通过申请专利几乎垄断了3G时代的利润。别的公司在享用CDMA做移动通信,就必须绕很长的路。TD-CDMA就是一个非常绕路的方法,以至于都普及4G了,TD-CDMA还没有普及
        • 信息时代,要像高通那样真正靠专利保证独家利润,首先要获得大量专利,这不是一般的小公司能做到的
        • 今天的大部分发明都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很多事对已有产品的改进,这样很难只用自己的专利而不触及已有产品的专利去做出更好的产品
        • 新一代的科技公司申请专利目的主要是防御性的

第八章 信息时代的科学基础

硅谷几乎没有受到机械思维的影响,直接接受了一种全新的方法论-信息论和控制论,这两个理论对信息时代的重要性,如同牛顿力学对工业时代的重要性一样。

  • 三论与管理
    • Norbert Wiener 控制论
    • Claude Elwood Shannon 信息论
    • Karl von Bertalanffy 系统论
    • 控制论的思维方式
      • 德国人将导弹之父冯.布劳恩研制的V-2导弹采用陀螺仪作为稳定系统,发射前要根据设定的目标,以及当时的风速等已知参数,算出发射角度和方位。从1944年9月到战败,德国向英国发射了超过3000枚导弹,但是落点误差都非常大,如果按照机械思维改进导弹,将要考虑越来越多的因素,但是计算得再精确,最终向月球发射的火箭会与预期点相差很大。25年后冯.布劳恩设计的土星五号火箭将阿波罗11号准确地送上了月球表面,距离比德国到英国远了一千多倍。因为思路发生了改变,工程师不再假定实现已经准确无误的考虑了全部的可能性,而是在火箭实际飞行过程中,不断根据一组组允许有偏差的 、火箭位置和速度的实际观察值,计算出飞行器当前应当该有的速度和方向,根据变化不断调整(这不就是导航吗?根据变化不断调整的思路难道在工业时代没有吗?)
    • 信息论的思维方式
      • 信息论建立在不确定性的基础上,香农用了热力学中熵的概念来描述不确定性,要想消除不确定性,就要引入信息
      • 信息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发了大财,如同在工业时代,谁掌握了资本谁就发大财一样
      • 人脉就是人与人交往的带宽,现代通信手段的本质,就是以相对低廉的成本让人们获得人脉
      • 没有信息的情况下,不能对未来做任何假设;其次,获得了一些知识或者信息的情况下,作出的判断要符合这种知识
    • 系统论的思维方式
      • 工业时代,为了让产品获得最优,就得把每一个部分做到最优,如果每一个部分都最优,那么整体必然最佳。iPhone的广告从不跟竞争对手比配置,也就是说它的理念不是单独优化每一个部分,二是组合起来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 封闭系统永远朝着熵增加(越来越无序)的方向发展,一定会越来越糟糕,而一个开放的系统会引入负熵,才有可能让系统通过与外界的教诲变得更加有序
  • 从预测到反应,从局部到整体,从控制到通信
    • 2007年索罗斯在Google和施密特进行了一次谈话,一位Google员工问他,我父亲一直追随你炒股,却总是不断亏钱,这是为什么。索罗斯回答是,“因为我不断地犯错误,当然我改正的很快”。(Lean startup?)
    • Google和Facebook内部,管理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项目进展的情况对这些项目不断做出反应。硅谷的公司很少出现电影里那样下级立个军令状,遇到困难表个决心,因为这么做符合“反应”的原则
    • 世界上很多开发区却不是这样看问题,一旦公司入驻,这些开发区就怕他死掉。结果,一些公司反而吃准了这一点,一旦拿到政府扶持的基金,就靠在政府身上过日子了
    • 亚洲人喜欢买房,背后更深的原因是一些人过分相信拥有生产资料对创造财富(和保有财富)的重要性(这个观点到挺有意思)
    • 后互联网时代,获得用户的入口远比拥有资产重要,谁拥有了大家相互沟通的“带宽”,谁就拥有了生意。这和香农第二定理是温和的,即带宽决定信息的流通量,进而决定了生意的大小
    • 大工业时代,一个地区的发展常常依赖一个核心的产业,甚至是这个产业里的一两家大公司,但是这一两家公司过气了,整个地区就衰落了,比如底特律和匹兹堡。这其实是优化了局部利益,而牺牲了一个地区整体和长远的利益
    • 一个产业里最好的公司难以走出这个产业(想到了老虎等大型食肉动物,进化的只是力量和技巧不会进化大脑。一个公司也是优化的局部,无法做全局优化,就好像路径依赖)
  • 信息时代的企业制度剖析
    • 硅谷半导体行业,低于20%的毛利的事情不会去做。而台湾的半导体公司甚至会考虑毛利率只有5%的事情。因为前者必须不断尝试开发新产品,当然也就得有足够的利润来承受失败,失败的成本要摊到每一个成功的成本里去
    • 工业时代给员工发放股票是不现实的,一般员工并不很在意公司经营的好坏,而更关心能不能涨点工资。期权的发放不以减少当前企业大小股东的绝对财富为前提,而是未来业绩的增量,而不是财富存量
    • 一个公司有什么样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决定了这个组织中沟通的带宽。层级分明的树状管理管理结构中,信息是一层层下达的。硅谷公司,要定期和不定期召开公司或者整个部门的全员大会,这样就能以最低成本,快速且不失真地传递公司的精神
    • 工程师文化
      • 资本变得相对次要,甚至生产资料也不像原来那么重要,而人的创造力则成为商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
      • 拥有专业知识的工程师本身被当成了基层管理者
    • Google做的两次调整,将自己变成若干个更小更有活力的产品领域,和拆分Alphabet,作者认为都是面对竞争做出的反应(不同的组织结构优缺点是什么了?这个信息论还回答不了吧,除了沟通还有其他应该考虑的)
  • 大数据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的本质
    • 机器智能的发展史上,贾里尼克将很多人工智能问题变成了通信问题,通过数据驱动的方法,解决语言识别、机器翻译等很多问题
    • 大数据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直接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到结果,反过来找到原因。比如商品推荐,广告推荐
    • 带宽的增加使得网络效应远远超过了工业时代对物质拥有的重要性,互联网思维的本质也是信息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