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健身-原理解析

| 分类 读书笔记  标签 健身 

通读感受

之前虽然通过私教练过,发现还是通过自己掌握原理安排训练计划比较好,因为这样时间更自由,虽然不一定能有提升成绩,但是面对工作和生活的不确定性,更好安排计划。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也更不容易受伤。

2. 建立严谨的计划观念

2.1 为什么健身会让你越来越强壮

  • 无论是力量训练、位移训练、球类运动或者其他竞技类项目,只要健身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都会在该项目上有一定水平的提高。在运动学上,这叫做“超量恢复”
  • 肌肉在受到电刺激时,肌肉中的糖原被消耗,刺激停止之后,肌肉中的糖原逐渐恢复,不进恢复到收缩前水平,而且还会超过原有水平,这一现象就叫做超量恢复
    • 刺激——>疲劳、恢复->超量恢复->衰退->和原来一样
    • 要达到超量恢复,需要时间恢复,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恢复,我们的身体就会越练越差
  • 对于一般的健身者而言,2~3天训练一次是比较合适的
  • 只有专业健身运动员才需要高度分化的方式进行训练,普通健身者能够在一周内将全身的鸡群经过2~3轮并且充分恢复(之前就是高度分化的训练,其实没必要,因为训练次数也无法保证)

2.2 训练计划:量化训练的基石

  • 如果你想要每一次训练都比上一次训练更有进步,你就应该充分贯彻渐进性超负荷的原则。每一次的训练都比上一次难一点
    • 可以通过增加训练强度来增加难度
    • 也可以通过增加训练容量来实现
    • 甚至可以通过缩短每组间的休息时间
    • 还可以通过改变动作的幅度、速度、增加向心和离心收缩完成时间
    • eg:如果80kg卧推无法突破,为什么不用65kg做更多次数或者组数了?
  • 项目、强度、容量、时间、感受、总结(需要做一个excel)

思考

目标明确,量化思维,才是让自己变强的方法。自己学习也是一样,详细记录和总结才能知道到底进步了没有。方法论是通用的

2.3 运动中为何会出现平台期

  • 训练压力过大和恢复能力不足容易引起“过度训练”
  • 大多数的平台期主要四个原因
    • 训练刺激不足
    • 恢复不足
    • 身体功能限制
    • 动作技术不规范

训练刺激不足

  • 训练强度不够,已经可以用100kg,还是用60kg
  • 容量不足,可能是用了过大的强度,导致无法提升容量
  • 训练频率太低,一周两蹲肯定比一蹲要好
  • 计划不完善,只练三大项,没有辅助项目,一定很容易遇到平台期
  • 训练计划单一,几个月都用一样训练计划的健身者,很容易出现“平台期”
  • 身体存在极端薄弱环节

恢复不足

  • 强烈的延迟性肌肉酸痛,不管是哪个部位,都会影响随后训练动作的质量

极端薄弱环节

  • 稳定肌群的竖脊肌就已经疲劳,之后的恢复中,竖脊肌恢复速度比较慢

长期的疲劳累积导致身体素质下降

  • 健身者在长期执行训练计划4周之后,会积累大量的疲劳,出现身体素质下降的情况

身体功能限制

  • 所谓的“平台期”,往往和自身的关节活动度、体态问题都有关系。关节活动度好、体态问题少的人,无论进行何种运动,训练进步的速度都会快与常人

动作技术不规范

  • 卧推中,不采用腹式呼吸,就容易出现耸肩发力的情况,也就更容易出现圆肩体态、肩峰撞击
  • 深蹲中,如果不懂得采用腹式呼吸,就容易在深蹲出现腰椎超伸,卧推中出现肋骨外翻的现象
  • 背负一倍体重进行深蹲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想要深蹲两倍体重,则需要对深蹲有深刻的理解

思考

深蹲之前还可以110的,现在退化到了80,目标120,在2021年达到,一周两蹲

2.4 训练体系的冲突

  • 如果目标不明确,那就没有办法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训练动作和训练计划
  • 所有的训练体系都在为某个极限二努力,能够满足彼此矛盾的训练目的的训练体系是不存在的
  • 人的时间有限,人的精力有限,人的体能素质也是有限的

思考

训练就是在单位时间内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学习也是。不可能什么都学,只要目标明确了,才能得到最大的进步。训练和学习是一样一样的

2.5 不要痴迷冠军的训练计划

个体差异,对计划的执行能力,营养、年龄等都会有差别,不可能一个计划通用

3.变量控制与动作选择

3.1 计划变量控制:频率和分化方式

  • 制定计划时最应该考虑两个变量:训练频率和训练分化方式
  • 频率指:一周训练几次,或者一周内某个部位练几次
  • 分化方式是指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完成一轮“全身肌群”或“全部动作模式”的训练
  • 因为高容量、强频率、高强度三个训练特征无法在一个训练计划中兼顾
  • 全身训练模式:2个下肢动作+2个胸部动作+2个背部动作
  • 二分化训练模式
    • 1.上肢。3个胸部+3个背部 or 2个胸+2个背+3个手臂
    • 2.下肢。3个下肢+3个肩部
  • 三分化
    • 1.退。4个腿部动作
    • 2.胸。3个胸部+3个肩部
    • 3.背。3个背+2个手臂
  • 二分化训练每周至少训练4次,3分化的训练方式需要每周至少6次

思考

我可能更适合2分化训练,而不是用三分化,用了三分化之后一周一个部位只能训练一次。如果用2分化,上肢下肢的话可能更好

3.2 强度

  • 极限重量与百分比,100%=1次,90%=4次,80%=8次
  • 6RM以下(配重为极限重量85%以上)的训练,属于高强度训练,这个强度下通常会采用1-5次的方式进行训练,这一训练主要发展绝对力量
  • 6-10RM(配重为极限重量的75%-85%)的训练属于中高强度的训练,健身者在这个强度下通常会采用5-8次的方式进行训练。这一训练主要促进肌肉肥大,同时兼顾绝对力量发展
  • 11-20RM(配重为极限重量的60%-75%)的训练属于中低强度,通常采用8-15次的方式进行训练,这一训练主要促进进肌肉肥大,同时兼顾肌肉耐力提升
  • 20RM以上(极限重量60%以下)的训练属于低强度训练,通常采用15次以上训练,主要提升肌肉耐力
  • RM 是强度,而不是次数,12RM的强度进行4组8次较为合理,但是4组12次的训练不可能完成。

思考

  • 目前我的训练主要以高强度训练,但是辅助动作少,容量少,缺少变化。未来可以通过增加变化的方式提升
  • 上周深蹲80kg 5rm其实就说明了,我深蹲80kg不止5次,应该前几组到6次

3.3 训练变量:容量

定义高容量

  • 大众健身领域,训练容量通常有总次数、总重量、总组数三种含义。三种含义都比较常见,都可以用于衡量训练容量
  • 总次数角度,单次训练
    • 高于50次,高容量
    • 低于25次,低容量
    • 25 ~ 50 次,中等容量
  • 总组数角度,一周训练
    • 单一动作模式、单一部位高于20组的训练,称之为高容量
    • 低于10组的训练,称之为低容量
  • 总重量由于加入了强度因素,因此很难评估

训练容量和强度的关系

  • 高训练强度通常与低训练容量搭配
  • 中等训练强度通常与中等训练容量搭配
  • 低训练强度通常与高训练容量搭配
  • eg
    • 80%强度,5组5次(中高强度,低容量)
    • 65%强度,4组10次(中等强度,中等容量)
    • 50%强度,10组10次(低强度,高容量)

三种统计方法的缺陷

  • 都没有考虑到训练动作的“做功距离”和“训练动作的时间”这两个关键变量
    • 完成同样的动作,较慢速度和较快速度完成,肌肉所受到的压力也有所不同
    • 总总量进行统计方法,没有考虑到动作差异和强度差异
  • “训练容量”统计的时候,心里要明白,即使训练动作、训练强度、容量都是相同的,训练的结果可能也有很大的不同

3.4 训练变量:组间休息时间

强度 供能系统 休息时间
磷酸原供能系统 180~300秒
糖酵解供能系统 30~120秒
有氧供能系统 20~60秒
  • 以提升心肺耐力,减脂为目的的训练计划,通常训练强度比较低,组件休息时间比较短
  • 增肌为主的训练计划,训练强度中等,组件休息时间控制在30~120秒
  • 以增强绝对力量为主的训练计划,由于强度较高,大重量深蹲、硬拉、卧推的组间休息时间会有3~5分钟

3.5 训练控制:动作

  • 训练中有三种体系
    • 形体为导向的训练体系(健美健体)
    • 以力量为导向的训练体系(力量举)
    • 以功能性为导向的训练体系

不同训练体系看待动作的逻辑

形体训练者挑选动作的逻辑

  • 形体训练者看待动作的角度是从“肌肉群”出发,这个动作是否对我某块肌肉有帮助

力量训练者挑选动作的逻辑

  • 为了提高自己的深蹲、卧推、硬拉三大项成绩,更多时候从“动作模式”角度出发去挑选动作
  • 通常分成三种动作
    • 蹲:深蹲、硬拉、罗马尼亚硬拉、剪蹲
    • 推:卧推、俯卧撑、双杠臂屈伸、推举
    • 拉:引体向上、高位下拉、划船

功能性训练挑选动作逻辑

  • 训练的动作能够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能够迁移到体育专项运动中
  • 不选坐姿和仰卧位动作
  • 不选固定器械动作,因为没有任何一项运动是在固定的、非常稳定的环境中完成
  • 不挑选单关节动作

上一篇     下一篇